家长网
家长网  /   兴趣特长  /  艺术  /  川剧的主要声腔有

川剧的主要声腔有

时间:2023-12-14 09:46阅读数:483

川剧剧目丰富,有传统剧目和创作剧目六千余个,以《黄袍记》《九龙柱》《幽闺记》《春秋配》《东窗修本》《五子告母》《神农涧》《情探》等为代表。

川剧的主要声腔有

1、高腔

川剧高腔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大约在明代中叶传入四川。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

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2、昆腔

记载的四川最后一个专门演昆曲的班子叫舒颐班。辛亥革命前后,舒颐班解体,一些艺人被聘请到川剧大名班、三庆会教学,逐渐将苏昆改变为川昆。川昆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打击乐采用苏锣、苏锁声色、音量较高腔锣、显得温和雅致一些。

3、胡琴戏

川剧胡琴腔源于汉调和徽调,是四川化了的皮黄。川剧胡琴戏的唱腔分西皮和二黄两类,属板腔体音乐体制,以川剧小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唱词大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

川剧的诞生期如何

明代是多种戏曲声腔兴起的重要时期,南方出现了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江西出现了戈阳腔。昆腔和戈阳腔在后来也流入四川,经过本土化改造,成为川剧的重要部分。

明代出现演川戏的戏班,但此时的“川戏”不能等同于如今的川剧,但它所呈现的艺术特性与南北之杂剧有所不同,称为“川戏”或者“川杂剧”。

清朝,在“湖广填四川”人口大迁徙的同一时期,也发生了所谓“花雅之争”,高腔、皮黄、梆子等戏曲腔声也随之传入四川。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人文背景之下。

大约是在清中叶乾、嘉间,昆曲演变为川昆,弋阳腔演进为高腔,陕梆子演变为弹戏,徽调、汉调变成了川胡琴。所有用四川话演唱的戏曲都统一到川剧名下,以一套锣鼓演奏五种声腔的剧目,统一了剧种风格,形成了一个以高腔为主、五腔并存的大剧种一一川剧。

川剧的小生角色

川剧行当的基本类型之一。一般俊扮背少年人物,与须生相对应。并根据人物气质和表演特点等不同而分别为文小生、武小生两个分支。

小生行演员要求扮相英俊,身材匀称,嗓音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并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做到文、武兼备。文小生多扮演文人举子,穿褶子,头戴角角巾,如《拉郎配》中的李玉、《柳荫记》中的梁山伯等。武生是指有武艺的青年侠士、将如《夜奔杀滩》中的林冲、《辕门射戟》中的吕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