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为中心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为中心

2024-10-184381阅读量
  •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是人类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一个自然必经阶段。“自我中心状态”会影响孩子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影响孩子与别人的友好关系,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为中心呢?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为中心?

    1、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平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时时刻刻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因为孩子和父母在一块的时间是比较久的,潜移默化的就会被父母的行为所影响。所以,如果父母是一个宽容大方、善于分享、喜欢为别人着想的人,孩子也会受到影响。

    2、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多亲近大自然。同时也多让他们与人交流。家长即使再忙,也不要忽视孩子的成长,避免让孩子每天对着电视和电脑,这样容易导致孩子的交流能力受阻。除此之外,家长要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和人交流,比如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说话的时机,考虑说话的场合,选择适当的方式等。

  •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

    仔细的思考一下,如果说让一个成人长时间的重复一件事,能够坚持多久或者说,会不会厌烦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也是有情可原的,但是厌学情绪会让孩子产生逃避的心态来面对学习,这是让家长十分头疼的。针对孩子厌学的情况,作为家长又应该怎么办。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

    1、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动机,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爱、关注与被需要的感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了生存与安全感外,人还有爱和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学生来讲,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如果,在学习中他们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如果在学习中,孩子能不断的得到鼓励或者其他各种形式的正强化,他就会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厌学也就无从谈起。

    2、鼓励孩子自我激励,如果孩子能够把握自我激励的良好方法,便有可能避免学业上因自暴自弃而导致的失败。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帮孩子树立合理的目标,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对自己说一句“我一定能成功”。让孩子渐渐学会摆脱学习上的消极情绪,如果孩子因为怕失败而恐惧,家长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消除厌学情绪的方法。

    3、不要急着解决问题,孩子不去学校了,作为家长着急归着急,但不要急于解决孩子不去学校这件事情,待孩子的情绪稳定了,在和孩子好好谈谈,问清楚孩子不学校的原因,根据原因再做出决定,切不可孩子不去学校,家长马上就责骂数落逼着孩子去学校,家长要保持冷静,先冷几天,也不过问孩子的事情,还是好好的关心孩子,让孩子心理上自己先感受到内疚,在处理会好一些。

    孩子厌学的原因

  •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因为拥有这种性格的孩子,经常会具备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总是会拿自己的缺乏与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作为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自卑的心理,一定要及时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克服这种不良心理。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呢?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1.要帮助孩子自己认可自己。孩子的自卑心理很多都来自于不相信自己,什么事都不敢做,觉得别人会看不起自己,这时候我们就要帮助孩子来自己认可自己,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最棒的,最优秀的。然后我们家长也要相信他们只有家长先相信他们,他们才会自己相信自己,他们只有自己变自信,才能更有说服力,让别人也相信他们。自己认可自己,就是自信的第一步,只有自己自信了,才能完成更多的事情,为以后的发展道路做准备。

    2.要适时的赞扬孩子,而不是一昧的表扬。对于自卑的孩子,我们要对孩子进行表扬,但是我们不能每件事都表扬孩子,因为如果这样,一旦以后遇到某件事,不表扬孩子,让孩子就会觉得不开心。而且他们还会对自己感到失望,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所以我们才会不表扬他们,所以我们要做到适时地表扬孩子,但是也不能一昧的表扬。

    3.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有的孩子之所以越来越自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的要求过高,使孩子得不到肯定,长此以往,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恐惧感,从而否定自己并产生自卑感,严重的还会意志消沉,精神萎靡。所以说,家长不要奢求孩子能完美的做好每一件事,而应该鼓励孩子去做,然后努力发现孩子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值得肯定的方面并进行及时表扬,从而慢慢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要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努力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

    4.家长不要一味否定孩子。很多家庭属于“批评式”教育,孩子只要做错事,家长就会对孩子一通责备,甚至把“你怎么这么笨、能不能别给我丢脸”的话挂在嘴边。殊不知,家长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会深深伤害孩子的内心,甚至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暗示。在孩子心里,他会认为自己确实很笨、爸爸妈妈不喜欢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自卑、不愿与人交往。所以家长不要一味否定孩子,遇到事情多帮孩子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办法,而不是批评、责备。

  •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

    孩子比较害羞,遇到亲戚朋友不敢打招呼,经常会躲在父母的身后,以至于让他人给孩子贴上了“不礼貌”“羞怯”等不良标签。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理性看待,多多鼓励孩子,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害羞心理。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呢?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

    1.别当着孩子的面说他害羞

    当孩子看到亲戚却躲在你身后,不敢称呼对方时,请不要急着跟对方说‘这孩子个性很害羞’。你帮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孩子会认为自己真的如父母说的一样,变得更闭口不言。所以下次可换个方式跟对方解释,这个孩子只是需要一点时间来‘热身’,等到他准备好了,他也是可以做到打招呼!

    2.倾听孩子的声音,别打断他说话

    害羞的孩子比较缺乏自信,总担心自己意见不够好而害怕表达。所以父母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急着打断孩子说话,也不要半途插话提供自己的想法,否则孩子会认为是自己讲的不够好,或是提的意见很烂,一次两次后孩子就更不敢在人前表达想法。

  •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小

    很多孩子性格比较内向腼腆,不愿意和其他人接触交往,不喜欢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看见陌生人或者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总是会躲在父母的身后,不敢出来,所以常常被别人贴上“胆小鬼”这样的标签。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小呢?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小

    1.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许多孩子内向腼腆,是因为孩子没有自信心,所以家长不要任意的指责孩子,以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孩子的长处,让孩子进行学会自我肯定。家长教育孩子时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做得好给予适当表扬,做的不好,应该耐心的教育引导并给予鼓励他下次做好,这样既肯定了孩子的价值,也不会让孩子的尊心受挫折。

    2.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帮助孩子克服腼腆害羞的心理,家长要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情境,积极的为孩子创造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多与其他人接触,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出去与小区里的小伙伴尽情玩耍,尽可能的为孩子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逐步克服害羞的心理,从而变得开朗大方。

  • 如何引导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家长选取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家长对孩子诸多束缚,让孩子最终不堪重负,有的家长对孩子诸多放任,让孩子野蛮生长,以减轻孩子身上的负担,但是有时过度的放纵却让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那么如何引导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呢?

    如何引导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1、适当的满足孩子需求。

    父母爱孩子绝不是对孩子所有的需求都要去满足,不要过分迁就,更不要强硬的去满足孩子一些无理要求。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要适当的满足,而对于那些不能及时满足的需求,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如果家长经常妥协,孩子便知道如何去控制父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坚持自己的原则才能让孩子懂得谦让的含义。

    2、拥有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大多数情况和父母是分不开的,很多父母都会把家中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甚至把家中所有的好东西全部让孩子占为己有。如果孩子独占的话,则会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他自己的。父母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不如从分享食物开始,如果孩子独占的话,父母就把食物拿出来平分。不能够看孩子占为己有还放任不管。对于孩子的大哭大闹或者苦苦哀求,父母绝对要坚持原则,这才能够坚持到底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怎么引导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需要父母日常注重培养,加强教育;还要孩子思想上认识到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种思维习惯带来的危害性,孩子在父母的培养与加强教育中逐渐改正过来。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怎么引导

    提供社交机会,增强社交能力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如幼儿园、兴趣班等,为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也可以家长报名参加,在集体活动中,让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等社交技能。家长也可以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

    引导孩子关注他人感受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观察他人情绪等方式,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游戏,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立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家长也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