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教育资讯  /  生活  /  孩子18岁了不爱交流怎样引导

孩子18岁了不爱交流怎样引导

时间:2024-08-24 15:12类型:生活阅读数:945

社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有些孩子由于性格原因天生就不爱社交,家长千万不要把这种情况当成孩子的缺陷,要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慢慢的引导孩子改变。

孩子18岁了不爱交流怎样引导

1、教孩子正确的社交认知

孩子恐惧陌生人实属正常现象,面对一个不认识的人,孩子心里多少会有点不自在,家长也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要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社交,让孩子直接面对心里的恐惧,让孩子面对心里恐惧的根源,当孩子发现与人交往是愉快的、舒适的,那么孩子就渐渐地不恐惧社交了。

2、教给孩子放松焦虑的方法

当孩子出现恐惧、焦虑时,让孩子冷静放松心情,深呼吸,孩子冷静下来的时候,可以尝试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恐惧的原因,家长再加以引导,让孩子通过情绪的控制和诉说,才有勇气直接面对社交的恐惧。

3、给孩子所恐惧的划分等级

探寻孩子恐惧的原因是什么,把孩子所恐惧的事物划分等级,从低级到高级慢慢的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用放松的方法消除焦虑,先对孩子最低级害怕的东西让孩子接受,慢慢的增加难度,让孩子的接受能力逐渐的增强,多给孩子接触社会,接触人际的机会。

孩子为什么回避同自己交流

父母与孩子关系的一个主要矛盾,是父母对有关孩子信息的了解需求和对孩子的信息给予,与孩子对父母的信息供给和对父母的信息接受之间的失衡。简单地说,就是家长想知道,孩子不想说。

从父母的角度,可以说,有关孩子的一切,巨细无遗,从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到学业、工作、冷暖、饮食,都希望知晓,愿意了解;而青春期与成年早期的孩子,并没有满足父母了解情况需求和接受父母关心、指导的相应意愿。这是普遍的情况,也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正常表现。

毕竟,这个时期的孩子处于高速发展期,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有这样那样的兴趣、爱好要兼顾,有父母之外大量的人际关系需要处理。客观上,注意力有限,不可能象幼年、童年时期,把父母作为主要的情感依赖对象和交流对象——如果仍然如此,那才真的需要父母担心呢。

另一方面,孩子的知识、经验以及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办法的渠道增多了,独立性提高了,对父母知识、经验的依赖程度相应降低,甚至,觉得父母的知识、经验、认识未必那么丰富、可靠、适用。

如果孩子不像幼年、童年那样提供那么多的信息给父母,不那么经常地把父母当听众,不那么经常地听取和采纳父母的建议、指导,父母因此失落、担心,那可能是父母没有根据孩子成长、发展程度,调整对孩子的期待。

如果要求保持过去频率、亲密程度的交流,那么,可能会适得其反,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躲避,严重者,如果父母的气势成功盖过了孩子,还可能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不正常、病态的情形是,有些孩子在态度上明显对父母反感、冷漠、疏远,搞信息的坚壁清野(比方说,把父母屏蔽在朋友圈外),有些初高中学生不同父母沟通有关学业及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情况,有些远离父母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已经就业的年轻成人,不仅不主动定期联系父母,工作、生活、情感之类的功能性信息也回避同父母沟通。

家长与孩子之间,如何进行语言交流

首先,家长们需认识到,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世界正处在剧烈的变化中。

他们开始探索自我,对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家长的言行,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因此,当家长以“安慰”、“预言”、“建议”和“道理”这四种语言与孩子交流时,往往会无意中忽视了孩子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家长的“安慰”,虽出自善意,却常常代表着对孩子情感的忽视和压制。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的不仅是安慰,更重要的是理解和空间。家长应该学会倾听,让孩子表达真实的情绪,而不是用安慰来迅速平息一切。

另一方面,家长的“算命”式语言,往往基于对孩子行为的预设和判断。

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感到被束缚,无法展现真实自我。家长应该避免过度使用心理学标签,给孩子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在“建议”方面,家长往往急于提出解决方案,而忽视了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挑战和失败,家长的过度干预会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同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至于“道理”,很多家长喜欢用道理来教育孩子,但过多的道理往往使孩子感到厌烦和反感。家长应该学会用更平等、更贴近孩子心理的方式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强调道理。

所以说在青春期,孩子不再是纯粹的“听话小孩”,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家长需要转变角色,从单纯的教育者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这意味着,家长需要更多地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意见,与孩子建立起基于信任和理解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