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丢三落四怎么办
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做事时杂乱无章,丢三落四,不是昨天笔丢了,就是今天文具盒找不到了,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家长过度包办代办,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等,想要帮助孩子改变丢三落四的毛病,家长就要停止溺爱孩子,让孩子适度承担后果。
孩子丢三落四怎么办
1、让孩子承担丢三落四的后果
如果孩子把家庭作业落到了家里,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也许是老师的责罚,也许是没有书本带来的不便,而孩子亲身体验过这些后果之后,就能痛定思痛,虽不能马上改掉丢三落四的习惯,但一定会有所改善。
2、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做
想要改掉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就要先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像收拾书包、检查作业等事项都要让孩子亲自动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同时也就建立了自我负责的意识,也就不那么容易丢三落四了。
3、合理安排孩子作息时间
研究表明,孩子各年龄阶段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分别为:5-10岁孩子是20分钟;10-12岁孩子是25分钟;12岁以上孩子是30分钟。
如果作业太多,可以指导孩子分段完成。要科学安排孩子生活起居时间,做到生活学习有规律、有计划。
4、训练孩子限时完成任务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动作慢,做作业不专心,就不允许孩子休息,与孩子拼时间,这样容易养成散漫、拖拉作风,导致恶性循环。父母要注意训练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如60分钟完成一张试卷,25分钟做10道题等。
孩子做事丢三落四,多是这些原因造成的
注意力不集中:在孩子幼儿期,父母不注意对孩子进行专注力训练,让孩子边看电视一边摆弄玩具,或者边听故事边画画,孩子经常一心两用。长此下去,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孩子做事情时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漫不经心,丢三落四。
父母包办代替:当孩子找不到东西时,父母的关注总是“非常及时到位”,事事都为孩子想周全,这样一来,孩子就必然“记不清楚东西放在哪里了”。事事都想不周全,反正父母早就为自己考虑周全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依赖性。
未发展成熟的记忆能力:孩子的大脑尚未发展成熟,记忆能力和执行功能可能尚未完全成熟,导致孩子忘记事情的可能性较高。
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行为: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行为对孩子也会产生影响。例如,家长是否经常忘记事情、是否重视事情、是否经常提醒孩子等。
帮助孩子改正丢三落四的毛病,很多家长这样做
养成孩子自我检查的习惯。检查是全方位的,不是只检查作业,例如带孩子旅游,要让孩子检查自己应带的用品;生日会招待小朋友,要让孩子自己检查准备工作等。
教给孩子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技巧。例如帮助孩子设置记事本,养成每天写记事的习惯(没有书写能力的用画图表示)。例如帮助孩子用贴标记的办法辨别物品,将物品分类摆放,贴上类别标记,好取好放等。
强化独立性。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治本的出路,要让孩子不喜欢依赖而喜欢独立,增强独立的能力。例如,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自己做;让孩子管理自己的物品,自己收拾东西,一定不给孩子收拾烂摊子等。
建立规律的日常习惯。制定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和日常任务清单,帮助孩子按时完成任务并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强化奖惩机制。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孩子在遵守规定和按时完成任务方面的努力。同时,建立适当的惩罚机制,让孩子意识到丢三落四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给予适当的自主权。在适当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负责管理自己的事物和任务,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