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宋元名人  /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时间:2023-10-10 16:21阅读数:681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是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时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嘉佑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第。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

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说:“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于是)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十分有研究。

嘉佑初年,和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在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而苏轼善于写文章,(人们)把他们叫做“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

苏洵从一个顽劣的少爷变成享誉后世的文坛巨匠,周围的人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他自己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可见只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

苏洵的人物影响

1、古文大家

苏洵在文、诗词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巨大的成就,并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公安文学的艺术渊源,清代袁枚、郑燮等人都深受苏洵文学创作特征的影响。苏洵的文学创作特征的完善正是其对前人或同时代文学文章写作及理论上的批评而逐步发展成形的。

苏洵反对时文,崇尚古文,对唐、宋古文运动及其理论作出了重大的发展突破,对后世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章观点、风格、结构和文学思想都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使得文学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2、开创蜀学

作为苏氏蜀学的开创者,苏洵虽然研习古文起步较晚,并且也不曾得到名师指点,但凭着非凡的天赋和过人的毅力,在人生的后半段,完成了由场屋士子向古文大家的转换。他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尤其是最能代表其古文创作成就的论说文,以独到的见解,鲜明的风格,老辣的手法,受到当时及后世文人的推重。

自宋迄今,人们对苏洵古文的研究一直不曾中断,苏洵对于宋代古文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苏洵作为欧阳修的宾友,他与两个儿子一起为推动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古文创作的实绩为宋代古文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

苏洵的人物轶事

1、认墨为糖

据说,苏洵在发愤读书后,他的学习态度与以前截然不同。有一个端午节的早晨,程夫人发现他一直待在书房里,甚至忘了吃早餐。于是,她特意送去几个粽子和一碟白糖,没有打扰他,就悄悄地离开了。到了中午时分,程夫人收拾盘子时发现,粽子已经被吃光了,而糖碟却原封未动。然而,在砚台周围却留下了一些糯米粒。原来,苏洵太过专注于读书,把砚台当成了糖盘,蘸着粽子的不是糖,而是墨。

2、为子取名

苏洵科举失败返家后,开始亲自教授苏轼兄弟。他写了一篇《名二子说》,对两个儿子的名字作了一番论说,并对他们的前途作了一番预测。“轼”是车上作扶手的横木,显露于外,苏洵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后来果然养成了毫不雕饰性格外向的豪放气质。

“辙”是车子碾过的印迹,没有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苏洵说“善处于祸福之间”。这与苏辙后来的性格也很相似。他宁静淡泊,含而不露,一生虽有坎坷,但并没像苏轼那样,因文字下狱几乎惹来杀身之祸。从苏轼二兄弟一生的经历看,苏洵在《名二子说》一文中对两个儿子未来前程的推测是有一定的预见性的。

3、苏洵教子

苏洵小时候并不喜欢读书,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小时候同样对书本毫无兴趣,整日沉迷于游戏和娱乐活动中。尽管苏洵多次劝说和劝导,但儿子们的态度并没有改变。苏洵决定采取一种不同的方法来教育儿子。每当苏洵和他的儿子一起玩耍时,他会偷偷地躲在旁边看书。

但是,当两个儿子走近时,苏洵会急忙将书收起来。儿子们觉得父亲一定藏了什么有趣的东西,所以当他们父亲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会偷出书来,好奇地阅读。渐渐地,两兄弟开始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并且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开始主动地探索更多的书籍和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读书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终,苏轼苏辙成为了一代大文学家。他们以才华和智慧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并且承袭了父亲的教育理念,将读书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