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宋元名人  /  张养浩是个怎样的人

张养浩是个怎样的人

时间:2023-10-17 13:47阅读数:73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数千年的文学史上,有着许许多多举世闻名、垂名青史的人物。这些人物中,有一位被称为最具浩然正气的,这个人就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张养浩。

张养浩是个怎样的人

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晚号齐东野人,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曾推动恢复科举制度。他创作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张养浩,一个被历史埋没的清官,一个学者,一位诗人,一位清廉正直,爱民如子的好官。

张养浩虽宦海一生,政事繁忙,但为官之余,极其重视对子女的训诫和教育,专作《家训》一篇以示后人。张养浩有六子,但长大成人者仅张强、张引二子,后张强去世,仅留张引。张引一直伴随父亲左右,深受其言传身教的影响,继承父亲先志遗风,一生为人正直、兴学教民、守身遵法、忠心报国。

张养浩小的时候,特别聪明,没有走科举的路数,被推荐为学校校长,当老师,自此就开始他的从官生涯,他一生做过很多的官职,最后做到了中书省参知政事,这个官在当时算是丞相级别了。

后来因为看不惯元朝统治的暴虐行径,他辞官归隐,朝廷后来曾七次邀请他出山,他都推辞,没有答应,后来因为关中地区遭遇大旱,他这才接受朝廷任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去监督赈灾。

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

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在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终因劳累过度卒于任上。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张养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养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的散曲结集为《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共收录他的散曲作品一百五十多首。另有多首题为“张云庄作”的艳曲,收在其他选本中。

内容决定形式。张养浩宽广的艺术视野、丰富的创作题材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以婉约、缠绵为主。张养浩从学习前期豪放派散曲作品入手,因此也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气势恢弘,感情沉郁,寓意深远,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表现力,堪称元曲中的一流佳作。

张养浩人生的三个阶段

1、立读书之志

张养浩自幼好学,读书昼夜不辍。父母担心他用功太过会伤及身体,他便关上房门,偷偷点灯夜读。张养浩一生勤于诗书,著述丰富,其所作《三事忠告》传入日本,成为江户时代政要的必读书籍,被奉为汉学经典。

他曾写道:“志苟一立,天下无不能为之事,而况读书乎?”劝勉后人应静学修身,多读圣贤之书,继承圣贤百世所传之经典。

2、立济民之志

张养浩在《家训》中指出“一切疾苦,皆如己身当之”。为官者要将民病视为己病,将民苦视为己苦,以兼济万民为己任。元天厉二年(1329年),已辞官还乡被朝廷七召而不就的张养浩,见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毅然应召陕西行台御史中丞。

到陕西后,张养浩散其家财,见饥民则赈之,见死者则葬之,夜以继日忙于公务,最终忧劳成疾,死于任上,被追封为滨国公,赐谥文忠。

3、立报国之志

张养浩进入仕途之始,便立下报国之志,在宦海沉浮中矢志不渝,坚守原则。他在《家训》中明确指出:为官者要廉洁奉公、励精图治,不能沉溺于声色犬马、骄奢淫逸。

元至大三年(1310年),面对元朝腐败的吏治和日渐混乱的政局,张养浩犯颜直谏,上《时政书》,直斥朝政沉疴十害,条条可置自身于死地。

《元史》评述《时政书》:“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能容。”张养浩又于至治元年(1321年)上《谏灯山疏》,劝诫元英宗勿玩物丧志,应心系天下和百姓。元英宗评价说,只有张养浩才敢上书《谏灯山疏》这样的劝诫之言。其忧国忧民、冒死直谏的勇气和担当,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