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宋元名人  /  范仲淹的生平

范仲淹的生平

时间:2023-10-18 17:05阅读数:376

范仲淹是宋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意志坚定,做人做事刚正不阿,是出名的清正人士,也正是范仲淹这样的性格,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的生平

范仲淹出生于江苏徐州的一个世代为官的清官世家,自小就被灌输了为官清廉的家族传统。尽管家境清贫,但范仲淹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依然在学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少年时期,他甚至曾经搬到寺庙中居住,以求学为主要目的。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在范仲淹后来的官场生涯中也得到了体现。

进入官场后,范仲淹一直坚持自己的纯良本性,敢于直言进谏,秉公办事,不做违反公义的事情。他始终以为民请命为己任,为民伸冤。即便多次因为直言上书而遭到贬黜,也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没有妥协。在百姓心中,他是一位占据相当重的分量的好官。

公元1043年,范仲淹终于被提拔为参知政事,成为了北宋的宰相。此时的范仲淹已经是位极人臣,但他依然没有松懈。他针对当时存在的诸多弊政,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措施,被称为“庆历新政”。这场改革虽然因为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最终被废止了,但它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仍然保持了自己的清廉本性。为官数十载,历经无数风雨,他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贪不占,成为了清官的典范。公元1052年年中,范仲淹在上任途中去世,享年63岁。他一生坚持为国家和人民尽心尽力,成为了后世无数文官的榜样。

范仲淹是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不是。

在元以前,并无唐宋八大家说法。第一个提出此说的,是明朝文学家朱右。他参与过《元史》的编撰,曾编过一本《六先生文集》。说是“六先生”,其实8人。

朱右将苏洵、苏轼、苏辙并为一家,故称“六先生”。朱右之后,人们在编辑散文集时多遵循《六先生文集》的选取原则。如明朝中期的《文编》,明末的《唐宋八大家文钞》,皆如此。从此唐宋八大家的说法就定型了。

朱右确定唐宋八大家时遵循了的原则是“古文运动。”由于范仲淹未参与这场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所以朱右等人就没有将范仲淹列入“八大家”。

范仲淹的儿子是谁

范纯仁。

范纯仁,生于天圣五年,皇佑元年中进士,皇佑四年出任襄邑县知县。本来他中进士后朝廷就授官武进县知县,但是他因为想在父母面前尽孝,所以拒绝了。一直等到范仲淹去世,范纯仁才出来做官。

范纯仁为官当为天下官员之榜样,他爱民如子,凡事从百姓利益出发,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自己前面。因为他从入仕开始,一直到做到宰相的位置始终清廉如一,所以世人赞誉他为“布衣宰相”。

范纯仁爱民如子,在出任庆州知州之时,治下遭遇大饥荒。当时很多百姓都没有吃的,范纯仁不忍百姓受苦,见到灾民情况后即下令开仓赈灾。

当时有官员阻止他,说必须要先请示朝廷,得到中央允许之后才能放粮赈灾。范纯仁直接对那位官员说:“奏报朝廷已经来不及了,先开仓赈灾,出了什么事我来负责。”

范纯仁此举活民无数,百姓对其爱戴有加。后来朝廷有人弹劾他,说范纯仁救活灾民的数目不对,于是宋神宗派使者前来调查。

当时正好遇见秋季丰收,得知此事后,百姓们主动将自己的粮食背到粮仓。粮食昼夜不停的运往粮仓,等到使者来到的时候,仓库已经不欠粮食了。范纯仁爱民如子,百姓们知恩图报,官民和谐。

范纯仁皇佑四年刚刚出任襄邑县知县,就展示出了自己清廉刚正的态度。襄邑县有一处牧场,有皇家卫士在那儿牧马,但这些马常常不受管教,踩踏百姓的粮食。

因为是皇帝亲卫,所以以往官员们都不敢随意处置,使得他们更加放肆。范纯仁到任之后发现这种情况,当即捉拿了一名卫士处以杖责之刑。有官员说:“他们是皇帝的卫士,你只是小小的知县,怎么敢处置他们呢?”

范纯仁回:“这些卫士虽然是陛下的卫士,但是供养他们的俸禄却是从百姓这儿获得的赋税。既然如此,那怎么能让百姓受此灾害呢?”此事后来还是禀报到皇帝那儿去,皇帝不仅没有斥责范纯仁,反而大大的嘉奖了他。

元祐元年范纯仁同知枢密院事,不久后拜相。范纯仁经常为朝廷举荐人才,但是却从没有透露是自己提拔他们。有人知道此事,就问他:“担任宰相,收取人才到自己的门庭是很正常的事情,您为何不让他们知道是您提拔了他们呢?”

范纯仁毫不在意的说:“我举荐他们就是希望他们能报效国家,既然如此他们知不知道我推荐了他们又有什么重要的呢?”如此清廉为民的好官,不愧是能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