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隋唐名人  /  杜甫的简介资料

杜甫的简介资料

时间:2023-10-25 14:52阅读数:413

诗歌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诗歌在唐代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其中杜甫的诗多记录他所生活的时代历史,被人们称为“诗史”,广为流传,杜甫也被人们称为“诗圣”。

杜甫的简介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

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同一部历史一样,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他的诗歌可以视为历史,可以佐证历史,可以弥补历史,所以被称为“诗史”。

圣人这个称呼是儒家的尊称。被称为圣人的人,都是符合儒家思想,忧国忧民,爱民如子,具有广阔的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杜甫正是这样一个人。

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自身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广大和自已一样的人,这种博爱的情怀,是当得起圣人称号的。而这种情怀主要是通过他成就极高的词作表现出来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表现的就是这种情怀。

最后谈一下杜甫的艺术成就。杜诗是集大成之作。从题材、内容、风格、造语、章法各个方面都极为突出,成就极高。不多写了,这个容易找打。所以结合上面的那些,他被称作诗圣。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作于公元761年即唐代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因穷困潦倒四处求亲戚告朋友,终于在现今成都一个叫浣花溪边的地方,盖起了一座像样的茅屋,总算是拥有了一个栖身的地方。

却没想到,在公元761年8月,茅屋被大风所破,倾盆而下的大雨却又接连而至。当时的情况是,安史之乱并未被平息,杜甫心中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地写下了这篇被后人高度颂传的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唐代的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时所创作的一首成为脍炙人口的歌行体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