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宋元名人  /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

时间:2023-11-22 16:57阅读数:1289

辛弃疾是宋代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原名是辛坦夫。宋朝时期国家危难,战争肆起,辛弃疾在抗金的过程中,将名字辛坦夫改为辛弃疾,想要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带领将士打败金人。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

1.23岁以前

辛弃疾出生时,宋室南渡已13年,山东已被金人占领。父早卒,他由祖父抚养长大,受祖父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影响较深。后接受祖父派遣,借参加进士考试机会,两次去燕京察看敌人的虚实,为军事起事作准备。

1161年金人大举南侵,中原人民乘机奋起抗金,济南农民耿京聚众20余万揭竿而起,威震八方。辛弃疾集合2000余人,加入耿京起义队伍,并在军中掌书记,与耿京共议军事。完颜亮南侵失败后,劝耿京“决策南向”,与南宋王朝联系,以便共谋恢复大计。

1762年,耿京派辛弃疾等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后,授辛弃疾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委任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不料,辛弃疾从南宋北归时,义军叛徒张安国等已谋杀耿京,率部分军队降金。

辛弃疾得知,义愤填膺,毅然率50骑直趋5万敌众的金营,将正在与金将饮酒的张安国擒获,押回南宋朝廷斩首,沿途召集义军万余人投宋。这一义举,得到宋高宗的称赞,改差江阴签判,辛弃疾年方23岁。

2.24岁至42岁

辛弃疾南归后,辗转任职于江淮两湖间,近20余年。他先后作过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等地方官,一度当过司农主簿、仓部郎官、秘阁修撰和大理少卿等中央官吏。

由于调动过频,难有建树。但他报国之情旺盛,利用职守,为统一祖国、恢复失地而不停呼号筹措。1168年,他不顾职务卑微,作《美琴十论》,进奏孝宗,分析宋金形势,提出抗金恢复大计,期望孝宗坚定抗战信心,但未受重视。

后虞允文为相,他又上呈《九议》,提出九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虞允文积极筹措恢复大业,但仍然是置而不用。然而,辛弃疾在出任地方官时,仍然作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

知滁州时,他实行“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宋史·辛弃疾传》)等一系列开明政策,使滁州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在湖南安抚使任上,曾“以官米募工浚筑陂塘”(《宋会要》152卷《水利》4),兴修水利,赈济灾民,还曾创建一支“雄镇一方”的飞虎军,以防止金兵南犯并为北伐中原准备力量。任江西安抚使时,正值大旱缺粮,辛弃疾到任立即张榜安民,稳定了市场,抑制了富商巨贾,深得民心。

尽管他有将相之才,怀远大志向,但是终不为重用,甚至遭受排挤打击,他仍然筹措恢复,为改革邑政作出积极的努力。

3.43岁至52岁

辛弃疾于淳熙八年末被弹劾罢职,开始了10年带湖闲居的生活。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之义,自号稼轩。此时,他非常爱读庄子的文章和陶渊明的诗,并作山水田园词。他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在自我陶醉中取得宽慰。

但国家兴亡、民族安危、恢复壮志仍存于心,时时发而为慷慨悲凉的壮词。约1185年迁居鹅湖。三年后,陈亮从浙江东阳来访,二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互答,极论世事”(《祭陈同甫文》)。

陈亮流连十日,离去的第二天,辛弃疾又跟踪挽留,因雪深路滑,不能前行,便投宿村店,写词寄意,两位词人更迭答和,写出五、六首《贺新郎》,颇为悲壮慷慨,于是留下“鹅湖之会”的词坛佳话。

4.53岁至68岁

辛弃疾53岁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勤于职守,为政威严,惩治豪强,兴办州学,又建置军用物资仓库以悲恢复之用。55岁又被弹劾罢官,家居九年。64岁被起用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与贫居绍兴的79岁高龄的爱国词人陆游相逢。

后派到前线军事重镇镇江做知府,他制造万领红衲,准备招募沿江丁壮,组建劲旅。不料得罪权贵被罢官,只好于1205年初秋,又回铅山故宅闲居。

直至宋金战局迅速逆转,金兵已侵入淮南时,朝廷才加封他为枢密院都承旨,让他迅速赶赴临安,力挽颓局,可是辛弃疾此时已经卧病在床,这年九月便与世长辞了。尽管辛弃疾的晚年浮沉不定,仕途坎坷,但是统一中原的信念老而弥坚,从未动摇。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有多少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他的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

《贺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辛弃疾和朱熹的故事

辛弃疾为人还有情有义,不畏强权。他闲居在江西铅山时,和隐居在武夷山区的朱熹成了好朋友。朱熹为他的书斋题写了两个题匾“克己复礼”,“夙兴夜寐“。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因为官清正刚直,得罪了不少人。那些政敌纷纷攻击他,说他的学说是伪学。他死的时候,朝廷正在打压他的学说,查禁非常严,他的学生和朋友都不敢去送葬。

辛弃疾挺身而出,他勇敢地为好友写了祭文,并亲自前往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