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隋唐名人  /  王昌龄和李白的故事

王昌龄和李白的故事

时间:2023-11-23 15:26阅读数:462

王昌龄出生于公元698年,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他们相差3岁,他们一起经历过唐朝时期的辉煌鼎盛,也一起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黑暗年代。他们年龄相仿,是好友也是知己。他们的友情记录在他们的诗篇中,斯人已逝,但诗作长存。

王昌龄和李白的故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诗的内容为: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名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在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洪江又称黔阳)时挥笔写下的一首动情之作。

无独有偶,王昌龄也为李白写过一首艺术水平颇高的诗作——《巴陵送李十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和李白的故事发生于公元740年,王昌龄第一次谪贬2年之后,遇赦北归。行至湖北襄阳时拜访了时居此地的孟浩然。二人同是开元15年参科举子,但孟进士不第,王昌龄则留在京城为官。一别经年,蓦然相见,不胜唏嘘。

孟浩然40岁应举不第,心生困顿,竟终生不仕。晚年隐居在襄阳,背疽屡犯。百度一下,背疽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但老友相见,不免把酒言欢,又多吃了些时令河鲜,孟竟痈疽复发,与世长辞。一见成永诀。

王昌龄怅然不已,失意北上。行至巴陵,他见到了李白。二人同是当代文坛巨匠,成名已久;又同是仕途失意,放浪疏狂。才情比肩、性格经历年纪相近,不免就惺惺相惜,相见恨晚。

王昌龄被贬谪到了什么地方

根据不少学者多年来的考证,认为王昌龄到过贵州隆里比到过湖南黔阳的可能性小,龙标更可能是今天的湖南省洪江市黔城。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是,“隆里是王昌龄贬谪地龙标县”这一说法,从唐代一直到明代中期的八百多年,没有任何的痕迹或者记录,好似突然从地下冒出来的一般。

唐代大诗人李白恰好有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都写得这么清楚了,王昌龄是到“夜郎西”,诗中的“夜郎西”就是今天贵州和湖南这一带。

王昌龄左迁龙标后都做了什么

唐天宝六年的秋天,王昌龄又一次被贬了,这次的贬谪之地是龙标(今湖南黔阳)。在他被贬的第二年,好友李白才收到王昌龄遭贬的消息,没办法亲自送行,只能遥寄相思,于是写下了那首我们熟悉的诗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对于王昌龄,李白还是有点担心的,当时的龙标“地处蛮荒”,第二次被贬“遐荒”之地,怕他承受不了。

不过王昌龄的心态还是豁达的,从他所作的《龙标野宴》中就能看出来: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春日携好友纵酒,夏日沅水边纳凉,沉醉于龙标的好风景,被贬也不是什么值得让人发愁的事。

被贬龙标的这些年,王昌龄可不只是每日吟诗作对,游山玩水,而是实打实地为龙标百姓解决了许多问题。

龙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之间冲突摩擦不断。一次,三千苗兵进犯古城,在沅水河对岸扎营,县令想用偷袭的办法解围,王昌龄却摇头反对。

他年轻时曾漫游边关,到过塞北,去过岭南,他很清楚地方边关不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将官没有处理好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如若苗汉两家能坐下来谈谈,把问题说清楚,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保龙标城安宁。

为解决争端,王昌龄孤身一人,前往苗寨,不出所料,苗王之所以发起战事,是因为一场误会。苗王的女儿跑到古城里,许久未归,他怀疑是被官府抓起来了。王昌龄一边和苗王谈判,一边派人去城中寻回他贪玩忘了归家的女儿。

苗王见女儿安然无恙,十分高兴,当场设宴款待了王昌龄,觥筹交错间,大家冰释前嫌,双方折箭为誓“苗汉两族,世代友好,永休干戈”。

王昌龄在龙标待了足足有八年的时间,在这八年里,他不仅解决了民族争端,还开龙标文脉,修了孔庙,建了书院,无论汉族子弟,还是苗家儿女,都能有受教育的机会。

王昌龄戎马一生,曾在塞北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也在江南写下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千古绝句;被贬龙标后,又将“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的豁达,留在了黔阳这块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