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学习方法  /  高中  /  高中压力大焦虑怎么办

高中压力大焦虑怎么办

时间:2024-08-22 14:17类型:高中阅读数:835

高中生活本身就充满了压力,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挑战极大,所以要求孩子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尽管考试、学业、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交织在一起,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沉重的负担,家长也要尽全力呵护孩子的小情绪。

高中压力大焦虑怎么办

1.调整期望值

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挖掘个人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水平。压力太小,则动力不足;但压力过大,孩子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自己,定合理的目标,要有平和的心态。有了心态方面的准备,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目标。

可以根据平时的检测情况,衡量一下自己目前的情况与高考的差距,发现知识薄弱环节,从而决定考前复习的侧重点、方法等,然后制定出达到目标的大略计划,如分几个阶段来实现、怎样实现、应注意哪些问题等。

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迷失目标,绝不能因一时的挫折而心烦、焦虑、急燥,也不能因为复习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大而放弃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保持平稳的心态,尽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了。

2.强化成功体验

复习备考,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要消除苦闷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一是找老师或要好的同学,请他们帮助分析一下现在的状况。

二是要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每天复习后,可以回想自己一天的收获,对自己一点一滴的收获进行自我肯定。

三是要善于发现自己微小的进步,要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及时肯定,以增强学习信心。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无论是在心理、还是在生理方面都会看到变化。坚持下去,经常保持旺盛的斗志,将使自己充满信心,不惧怕任何困难。

3.充分相信孩子

有些家长“考试焦虑”体现得比孩子还明显,他们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严厉,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亲切,有的食不甘味、夜不安寝。

家长的“不安”,也会造成学生的“不安”。家长应该充分相信孩子、接纳孩子,同时要接受现实,孩子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要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和掌握一些学习技巧。

家长、学生和老师只有对高考有共同的正确认识,才能使学生少一些心理负担,多几分轻松和自信。

4.正确对待考试

考试分数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命题动机、内容侧重、试题总量和难度、教师的教学及自己的复习程度等。另外,分数高也不能盲目乐观,最好是把考试作为一次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而不是一考定“终生”。

查漏补缺,举一反三才是日常测验的正确打开方式。

5.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

内向的、缺乏自信心,疏远集体,忽视人际关系沟通的学生遇到困难容易情绪低落,心理疲劳。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

形成开朗、自信、热情并乐于助人的良好个性,积极关心和参加集体活动,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这会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并以高昂的斗志、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理去迎接高考的挑战。

高中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哪些

一是过高的自我期待或过强的成就动机,被“不允许失败”的思想占据了头脑,便容易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

二是对考试失败的过分担忧,在考试之前就一直对并不存在的考试结果忧心忡忡,自己想像中的“严重后果”不仅使其无法好好复习迎考,同时加重了考生对考试的焦虑;

三是复习方法单调。“如果长时间内用同一种方法复习一门功课,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就会形成保护性抑制,影响记忆效果。”

高中生心理压力大,家长如何正确开导

1、多鼓励:相信孩子,肯定孩子,让孩子放下对家长和学校的压力,让他觉得你对他的鼓励和支持,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行。

在平时的生活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多跟家长进行沟通,鼓励孩子说话,和家长保持情感的交流,不要老是说一些不好的地方,孩子和家长保持语言的交流。

2、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会认为你是对的,而且是别人的,不是自己想说的。

家长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不要紧张”,甚至当孩子遇到一点挫折时,家长不要过度地埋怨他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你很压抑,会让孩子觉得你在讨厌他,会让孩子觉得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人,会让孩子感觉很委屈。

3、家长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与情绪的流动: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家长应该适当地放手,放手是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事,当孩子感觉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家长就不要再管他了。

4、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家长应该尽量不要因为孩子做的事情太过于放纵,从而引起孩子的反感。

5、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在学校遇到的挫折,家长应该用鼓励的力量帮助孩子解决,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和向上,这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社会,家长要教会孩子怎样和别人沟通,应该尊重别人。

6、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家长在孩子情绪低落时,应该耐心的和孩子沟通,尽量与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孩子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