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经常偷东西怎么教育
孩子偷东西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行为,家长发现后一定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告知孩子行为的后果,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家长任由孩子偷东西行为的发生,将对孩子的人生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
小孩经常偷东西怎么教育
家长要坚持原则。家长发现要及时纠正,给物品的主人打电话说清楚,孩子把他的东西带回家了,明天会带回学校给她。家长要直接明确的告诉孩子,自己的东西不能丢掉,即便是很中意,也不可以私藏,因为这是别人的东西!
平常多关注孩子的身体语言和神情。因为他们未必都是以口语来传达、沟通关键信息。如果发觉家中的东西不翼而飞,或是孩子怎么突然间变得鬼鬼祟祟、神祕兮兮,这些都是重要的信号,值得多加注意。
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发现孩子偷窃时,可以理直气柔地告诉孩子这是错误的行为,也必须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例如:3天不准看电视、上网或扣零用钱等,并请务必彻底执行。如果父母不坚持,孩子也会跟着松懈怠慢,如此一来,只会让偷窃行为周而复始地发生。
利用机会与孩子相处。然而,为了处罚孩子而不让他们看电视、玩电脑,并非是要他们什么都别做、面壁思过就好。这时,父母反而可以利用机会与孩子相处,比方说,带他们出去走走、聊聊天、到图书馆看书和借书等等,以不花钱的事情取代金钱交易行为,又可增加亲子共处的时光。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孩子年纪较小,并未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家长不要过早地对孩子“下定义、贴标签”,特别是不要说:“你从小就偷东西,长大一定是个小偷!”不经意的一句话很可能种下了一颗种子。有一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给予适当的零花钱,并帮助其理财。随着孩子进入小学,就会出现与身边同学进行攀比的现象,这时候若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就会采取“偷钱”的方式得以满足,所以家长应根据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该给予适当的零花钱,这样能很大程度减少“偷盗”现象的发生。
孩子偷东西形成习惯的原因
受到家庭的影响。有的父母爱占“小便宜”,经常“拿”别人的东西且习以为常,并不觉得这种做法不对,相反还会沾沾自喜。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孩子就会有小拿小摸的行为,并慢慢发展成为“偷窃”的习惯。
被外界的行为所误导。社会上有一些自私自利的人,不愿努力拼搏而又希望得到享受,因而急功近利地实施“偷窃”。由于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为可以不劳而获是自己的本事,对自己大有好处,所以就会学到“偷窃”。
占有欲特别强烈。有的孩子性格存在缺陷,喜欢某一个东西就想自己拥有。如果达不到目的,就会采取各种手段,偷偷地把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
内心的匮乏感。心理学上有一个“匮乏感”的概念:如果内心有种不满足,往往会寻求其他的方式来补偿。偷窃就是匮乏感引发的行为,包括物质匮乏和心理匮乏,后者尤重。越得不到,就越想要。
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偷表面看,它是孩子一种错误的行为,实际上都藏着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有的孩子是因为渴望,有的孩子是因为好奇好玩,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得手的成就感……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家长试试这些方法
言传身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至关重要。孩子从认知社会开始,学会的第一个动作是模仿,他会把大人看作模仿的对象。如果大人的言行不一致,将会直接影响、误导孩子。所以父母要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
培养责任意识。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承担的责任。比如学生,当前的责任就是学习文化知识;职场人,责任是认真工作;军人,责任是保家卫国;医生,责任是救死扶伤……每个人对待责任,必须要有担当意识。
培养价值信念。在培养孩子的价值观时,可以用故事、现场教学等方式引导孩子。比如,试着选择传达正确价值观的书籍给孩子讲授价值观的形成,了解价值观的重要性,也可以以讲授世界各国的历史由来,来让孩子明白价值观的重要性。
教育尊重他人。教导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是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一环。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包容心。这样,孩子在与他人相处时会更加和谐,也更容易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强调道德品质。教育孩子诚实、正直、友善、宽容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品质是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基石。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调这些品质,让孩子明白它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