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夏商周朝  /  孔子被后人称为什么

孔子被后人称为什么

时间:2023-09-27 14:22阅读数:427

孔子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人皆可吟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深,道德伦理、个人修养等逐渐传播到世界地区,对他们的社会秩序和教育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被后人称为什么

孔圣人、至圣、素王、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褒成宣尼公、文圣尼父、邹国公、先师尼父、

太师、隆道公、文宣王、衍圣公、文宣帝、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素王、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谥号: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

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文宣王为“衍圣公”。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衔“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至圣先师”。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尊“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为什么弑母

孔子并没有杀母,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是病逝的。

颜徵在(前568-前537年),又作“颜征在”,孔子的母亲。其被后人加封为启圣王夫人。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又娶妾,得一子,名孟皮,有足疾;依当时礼仪不宜继嗣。

于是叔梁纥便向鲁国颜氏求婚,与颜徵在生孔子。颜徵在生孔子时,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公元前537年,孔子17岁时(亦说18岁),母亲颜徵在去世,享年32岁。

孔子与老子是什么关系

老子和孔子是师生关系

1.孔子年轻时,虽已是很有名的老师了,但还是求知若渴,总觉得自己没知识。三十岁时,他离开家乡曲阜,前往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向老子学习道家哲学。孔子谦恭地向老子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2.孔子坚持“有为”,所以提出了仁制,提出了仁义忠孝廉礼耻,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提出了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不能放在一起。

老子坚持“无为”,指出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完全是在和孔子唱反调,分明是在指责孔子的“有为”,才是让“大道越来越远离、人们越来越虚伪、亲人之间越来越不和睦、国家越来越昏乱”的根源!他们已经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同时代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两人在思想成就上各不相同,但是由于《史记》中记载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去拜访老子的事情”,所以后世的人通常说孔子问礼于老子,而孔圣人又说圣人无常师,所以后人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