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隋唐名人  /  刘禹锡生平简介

刘禹锡生平简介

时间:2023-10-11 15:06阅读数:824

刘禹锡,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家中世代是儒生,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大儒、诗人,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生平简介

刘禹锡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出生,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刘禹锡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刘禹锡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兼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刘禹锡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的主要哲学成就在于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新论证,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强调了法制思想;文学上,独创了民歌体诗歌,在散文、辞赋、论说文上也有不俗的成就,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刘禹锡诗文俱佳,所作诗文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著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还著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铜像、刘禹锡纪念馆、刘禹锡公园等都是后世人们为纪念他所留存下来的。

刘禹锡的人物著作

1、《天论》三篇

《天论》是刘禹锡在哲学领域的起点。《天论》的主要着力点在于通过论证天人关系,驳斥韩愈的“天人感应”说。刘禹锡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理论命题。这一命题既要比韩愈的“天人感应”说更“唯物”,也要比柳宗元的“天人相异”说更“辩证”。

在《天论》下篇中,不仅进一步厘清了天人关系,把“天与人交相胜”的哲理发挥到极致,而且特意拈出“气”这一概念,将其视为世界万物存在的基础,赋予其物质性,造成其实体化。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因论》七篇

《因论》则标志着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在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后,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因论》七篇则创作于刘禹锡谪守夔州(今重庆奉节)期间,时间要后于《天论》十年左右。《因论》七篇包括《鉴药》《讯田亡》《叹牛》《儆舟》《原力》《说骥》《述病》等七个寓言小品。

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支撑、相互映衬,着重从事物的两个相反方面(祸福、大小、利钝、声实等)探讨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系统而又深入地阐述了其不断成熟、不断深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3、散文

《陋室铭》该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品之一。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参加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势力的活动而得罪权贵,遭到皇帝的贬谪,由监察御史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刺史,长期过着贬谪生活。《陋室铭》就是四年(公元824年)调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后写的。

刘禹锡的文学思想

1、诗歌

刘禹锡今存诗八百余首,内容非常丰富,或怀古忧今,慨叹世事变迁、宦途的沉浮;或讽刺时政、发泄积愤、抨击贪官污吏和世俗小人;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怀,表现自己的处世态度。诗风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意境优美,思想深刻,颇具艺术价值。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与中唐诸大家相较,艺术个性鲜明、自成家数 。“无体不备,蔚为大家”,其诗语言能合气骨、情致、韵律于一体,熔豪健、含蓄、明快于一炉。既重雕琢之功,豪宕而不俚俗 ;又不遗斧凿痕迹 ,明快而又含蕴。

2、散文

刘禹锡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如今他存世的文章将近二百五十篇,其中不乏为人称道的散文名篇。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在他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之后,刘禹锡的抱负则无从施展,只好通过散文来明志寄意。

3、辞赋

刘禹锡是唐代辞赋作家之一,现存辞赋十一篇。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

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