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夏商周朝  /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观点的异同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观点的异同

时间:2023-10-12 14:58阅读数:3448

孔子、孟子、荀子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我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思潮汹涌,在这个时期,儒家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观点的异同

相同点:

1.关于“仁”的思想:孔子主张爱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加以发挥变成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关于民本思想:孔子主张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孟子又加以发挥,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则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载舟覆舟的观点。

不同点:

关于伦理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要用仁政来回复,并扩展人的善性。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人的“好利”、“好声色”是本性的需要,通过学习礼义,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介绍: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说:“民为贵”,“君为轻”。他主张实行“仁政”,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但孟子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是一种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

3、荀子(前313-前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名况,赵国人。 荀子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的变化又是有一定规律的。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是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它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有何关系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同为先秦儒学学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继承了周公的“德”、周朝的礼法,创立了自己的“仁”的思想。他抬高了人的价值,比如说他一直赞扬倡导仁义礼智信,冲破了当时巫、鬼的限制。他建立了儒家学派,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传说在孔子去世以后“儒分为八”,孟子、荀子可能就是其中两家的继承者。

孔子

孟子主要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仁”。主要是在政治和人的价值方面作了“仁”的论证。在政治方面,他明确提出了王朝兴替的标准是人心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当政者如果不得人心,那么百姓揭竿而起就是合理合法的,是正义的,比如商汤诛桀、武王伐纣;在人的价值方面,他提出性善论,指出人应该具有恻隐(仁)、羞恶(义)、恭敬(礼)、辞让(智)四心。他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

荀子主要继承发扬了孔子关于“礼”对于人和社会的意义。在人性方面,他的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论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争抢是天性,人需要后天的教化来转向善,但是恶是不会消失的,只是被深深地包裹起来。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就会加大对后天教化的重视,也就是对“礼”的强调,后来鼎鼎大名的法家李斯、韩非子皆出自荀子门下也就不足为怪了。但到了宋代,继承孟子思想的理学家“扬孟抑荀”,将其排除在儒家正统之外,这自然就是后话了。

荀子

荀子主要继承发扬了孔子关于“礼”对于人和社会的意义。在人性方面,他的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论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争抢是天性,人需要后天的教化来转向善,但是恶是不会消失的,只是被深深地包裹起来。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就会加大对后天教化的重视,也就是对“礼”的强调,后来鼎鼎大名的法家李斯、韩非子皆出自荀子门下也就不足为怪了。但到了宋代,继承孟子思想的理学家“扬孟抑荀”,将其排除在儒家正统之外,这自然就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