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当代名人  /  沈从文的作品有哪些

沈从文的作品有哪些

时间:2023-10-16 14:23阅读数:584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字崇文,乳名茂林,笔名休芸芸、懋林、甲辰、璇若、上官碧、炯之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现代作家、文物专家。

沈从文的作品有哪些

1、《石子船》

城市和乡村的连接点是“石子船”,通过“石子船”上的船主、拦头、散弟兄等几个人的生活为线索,透视社会和政局的变化,船主听到传闻说|某某党在康村,他心里不时想到自己存在老姑母处的钱,担心自己的钱被弄走,心里忐忑不安,做什么事也不踏实。

当他到康村时候看到自己的钱完好无缺才放心,然而只是有人报告说有人死了,他匆忙赶回来,才知道八牛已被水淹死,这一次在赔本意义上告了结束。

通过八牛的死,以及船上人的生活状况的描写,特别是赌钱,船主和伙计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反映动荡的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和朝不保夕的生存危机。

2、《边城》

《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以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创作的乡土小说,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于1934年10月由上海生活书店首次出版。《边城》在1996年由《亚洲周刊》推出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中位列第二。

《边城》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不约而同的爱上翠翠,后又因为哥哥天保去世,弟弟傩送选择离开她,只剩下失去爷爷的翠翠独守渡船等待归人的悲剧故事。

小说以湘西一个古朴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开叙事,展现出一种优美、健康和自然的人生形式。小说呈现出一种未受现代文明浸透的边城整体生活风貌,塑造了作为爱与美化身的翠翠形象,重点描绘了乡村世界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沈从文从道德视角出发,为湘西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力,并关照民族品德重造的未来走向。

3、《长河》

《长河》是沈从文于1938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它经过作者多次修订,也因触及国民政府统治中的一些弊端而遭到审查机构多次删削。

1938年8月至11月间,这部作品在香港《星岛日报·星座》副刊陆续发表,共6万余字。1945年1月,单行本由昆明文聚出版处印行,共11万余字,将近初刊本的两倍。沈从文原计划创作四卷,但最终只完成第一卷。

《长河》曾获得夏志清、司马长风、金介甫等文学史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沈从文较长作品中最佳的一本”,但仍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目前尚未有完整的外文译本。

沈从文的人物轶事

1、幼时逃学

六七岁的沈从文认为私塾是个无趣的地方,他想要到校外的日光下去生活。六月间他把书篮标好记号,放在土地堂的木偶神背后,与同伴们到城外的禾林里,捕捉禾穗上的蚱蜢。

2、一见钟情

在沈从文到芷江投靠五娘舅黄巨川后不久,他母亲也卖房来到芷江,并把卖房所得三千块钱交给他保管。当时沈从文对马泽淮的姐姐一见钟情,并托其传递情诗,以表达爱意之情。

在此过程中,他被马泽淮以“借钱”的名义骗走了约一千元的卖房钱。在此期间,沈从文因其单相思马泽淮的姐姐,故拒绝了姨夫熊捷三的提亲。

3、求助郁达夫

到北平的头两年,考大学屡次落榜的沈从文,被迫蜗居在北大附近一间逼仄的小客房里。他勤奋写作,投稿像雪片一样飞出去,却纷纷下落不明。

穷困与迷茫中,他拿起笔写信给郁达夫求助:“我希望在先生面前充一个仆欧。我只要生!我不管如何生活方式都满意!我愿意用我手与脑终日劳作来换每日低限度的生活费。我愿……我请先生为我寻一生活法。”郁达夫接信后冒雪前去看望沈从文,见其衣着单薄,郁达夫给他围上自己的羊毛大围巾。

郁达夫请他吃饭后,将结账找回的零钱给他。随后,郁达夫写了一篇《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在1924年11月16日的《晨报副刊》发表,公开为沈从文鸣不平。此后又将他介绍给《晨报副刊》新任主编刘勉己和瞿世英,让沈从文的习作有发表的机会。

沈从文的人物评价

1、海外沈从文研究专家金介甫在其著作《沈从文论》中称其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

2、弟子汪曾祺:“沈先生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对美的东西有一种炽热的、生理的、近乎肉欲的感情。美使他惊奇,使他悲哀,使他沉醉。”

3、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沈从文的一生是一个奇迹:他只上过小学,却写了40多本作品(不算各种选集),成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还当了大学教授、文物研究家,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真令人难以置信!”

4、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曾说过:“在我的一生中,表叔沈从文一直占据着颇为重要的位置。三十多年时间里,我们生活在同一城市,有了更多的往来、倾谈、影响。”

5、沈从文研究专家张新颖:“沈从文的文学世界能够贴近日常生活,贴近普通人的真情实感,他的文学不挑选读者。有的文学是挑选读者的,比如一些专业的文学理论批评的书籍,只有学者才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