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名言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一生最伟大的著作便是《史记》,为后世人了解、研究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史记》也成就了司马迁,司马迁成为流传千古的伟人。
司马迁的名言
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
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
3、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4、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就是说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这件事情。
5、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销毁骨。
羽毛虽然轻,但积聚多了,就可以使船沉没;货物虽然轻,装载多了也可以折断车轴;众口一词,就是金石也可以消融;流言诽谤多了,骨肉之亲也可以消灭。
6、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
说出的话一定让人信服,做出的行为一定有始有终,许下的诺言必定达成。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躲避小的责备。
8、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善于用兵打仗的将领,不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以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
9、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有足够的智慧可以不听取他人建议,有足够的口才可以掩饰错误。
10、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聪明可以让你懂得的东西又多又广,细心可以让你发现小处的秘密。
司马迁的史记可信度高吗
《史记》并非是司马迁的独创作品,其中的历史信息大多来自于其他的史书。
《史记》里面的不少内容都是通过“摘抄”其他史书来完成的创作。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和君主有关的历史文献大都是记载了他们的一些重要的言论,《尚书》等历史古籍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这个古籍算是西周时期之后的作品了。但《史记》中关于《五帝本纪》的记叙,几乎全都是从《尚书》里面摘抄过来的。
但《史记》并非全都是“摘抄”于其他历史典籍,里面的《本纪》《世家》《列传》和《表》等历史文字基本上都是司马迁自己原创的了。在这些内容当中,我们也可以明显地体会到司马迁独有的一种文学风格,这种风格得益于当时日益完善的汉代散文。
史记真实性还是很多的,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
史记由汉代司马迁所著作,里面的人和事情经过大量考证还是肯定是真实存在的,很有参考价值的。
司马迁写完史记后怎么样了
对于司马迁的结局最流行的说法是,司马迁在史记完成后,有怨言而被处死。又或者因报任安书,遭牵连被杀。这些说法都缺少佐证,因此可信度不高。
被处死更应当有明确记载才合理,况且随着史记的名气一直扩大,如果司马迁是再次因言获罪,民间相应也会流传更多说法。用现在流行方式讲,正是因为曝光度不足,司马迁才会遭人遗忘,人们对于他的结局也了解的才更少。
另一种说法则是终老,所谓没有消息便是好消息了。对于喜爱史记和司马迁的读者,司马迁能够善终无疑是最好的结局。这一说法也和史书及官方资料没有明确记载有关,并没有具体的案件或者刑狱出现司马迁名字。
况且司马迁隐忍写成史记,为何成书后反不能隐忍?因此成书以后,司马迁低调隐忍的度过余生也存在合理性。
第三种说法是自杀,这一点是非常符合司马迁品性的,为了著书而隐忍偷生,辱没先人,书成之后自然不需要再隐忍苟活。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就数次言死,其中有少卿罪在不测,钟子期死,鸿毛泰山之论等。
更在信尾提到自己终日“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又有“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等壮烈语序,从中可以看到他了无牵挂,以死明志的态度。但在史料上同样缺少足够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