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当代名人  /  林徽因代表作品有哪些

林徽因代表作品有哪些

时间:2023-10-20 15:15阅读数:531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诗人、作家、中国现代第一位女建筑师。祖籍福建闽侯。曾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建筑协会理事。

林徽因代表作品有哪些

1、《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现存的诗作有五十余首,大抵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样富有个性,别具一格。读她的诗和散文甚至小说,丝毫没有距离感,仿佛作者就在对面——她的作品喜欢用“你”字,时刻提醒你注意。

读她的作品就像和她谈话,就像置身她的沙龙,林徽因极具逻辑和富有思想的话就仿佛在耳畔。她用词亦非常严谨,为准确表达思想,她在好多作品里使用了英语词汇。同样,为了准确表达思想,她的文章句法多变而欧化。

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

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2、《莲灯》

《莲灯》是现代诗人林徽因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发表于翌年3月《新月》杂志。此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认识,表达了虽然个体渺小,但也要发光发热,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的情感。

全诗以比喻象征贯穿,意境优美,语言清新精致,读起来既带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希望,哲思隽永。

这首《莲灯》是一首很美很有意境的诗,林徽因用了一贯的比喻象征手法,把她的心比喻成一朵莲花,一朵有亮光的莲花,就像莲灯,而莲灯本身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

诗的主题则在阐述人生处在一个如过客般飘忽的途程中,就算是短暂的生命,如果能像莲灯一样点燃自己,奉献出自己的光芒,那么,即使是梦的人生也必将是美丽的。

3、《九十九度中》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早期运用现代派手法的名篇。作者选取北京夏季炎热的一天,以挑夫流动的脚步,将貌似互不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一起。

小说截取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片段,且让这些片段带着生活本身的空间广延性与时间连续性,展示了1930年代中国都市生活的样态,以其相当的整体性具备了现代中篇小说的格局,同时处处体现出悲悯的情感和对底层的人道主义关怀。

本书主要包括:悼志摩、惟其是脆嫩、山西通信、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窗子以外、蛛丝和梅花、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究竟怎么一回事、彼此、一片阳光、诗歌、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深夜里听到乐声、笑、激昂、情愿等等。

林徽因的文学成就

1、文学熏陶

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和留学期间接触了大量的西方现代文学,这对她后来的写作产生了影响。比如早期的作品《九十九度中》就运用了现代派蒙太奇手法。

林徽因通过老北京城挑夫、卢二爷、车夫、出嫁女阿淑等各个阶层的生活与精神历程,带读者进入了一个平凡而熙熙攘攘的世界。林徽因在小说中没有采用传统章回小说的纵剖式结构,而是反映了“人生的横切面”,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把众多世态百相展现给读者。

2、关注人文

林徽因在小说方面留下的作品很少,但大多洋溢着人文精神。作为知识分子,林徽因对黑暗现实心存同情,秉承“人生文学”的理念,积极地参与现实,了解社会,由此开始了现实主义题材的诗歌创作。

当上层社会正沉迷于灯红酒绿喜迎新年之时,她却为城市底层大众的生存境遇而叹息。在散文中林徽因通过对个体命运和生存困境的关注,从而展示生命的丰富性、复杂性,使散文具有理性的穿透力和超越性。

林徽因的诗具有丰富性和多层次性,有着独特韵味。

3、融合创新

林徽因作为晚期新月派的代表性人物,在继承新月派诗歌传统的同时,却不局限在传统的边界中。她在诗歌创作的技巧、审美上既有传统的古典气质。

同时也受到了西方唯美浪漫主义甚至现代主义的影响,把西方现代主义的部分思想自觉吸收到了她的诗歌创作中,同时也保留着古典浪漫主义的要素,这种融合形成了她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本土化特点。这种把古老的意象用做现代的创造。

体现在思维、表达、语言、韵律上,获得了现代人的新鲜的感染力,又不失厚度,是为融合式创新,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林徽因的后世纪念

1、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1931年至1937年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租住在北京北总布胡同3号四合院(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2014年24号建筑被完全拆除。

2、林徽因墓

1954年4月1日清晨,林徽因与世长辞,终年51岁。北京市人民政府把林徽因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建会决定将她亲手设计的一方汉白玉花环刻样移作她的墓碑,墓体由梁思成亲自设计。

“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几个字由莫宗江用中国营造学社特有的字体勾画,以简洁朴实的造型体现出她一生的追求和探索。

3、林徽因纪念碑

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方案、共同建造的林徽因纪念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花港公园西里湖南岸。

纪念碑为一座高1.82米、宽1.25米线切割工艺的长方形铜碑,碑形整体是一堵墙,墙上的人物画像和记述文字全部镂空将文字用线切割技术透雕于青铜诗笺上,形成一座空灵的诗碑。纪念碑周围铺设仿真青砖,进行了绿化等环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