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隋唐名人  /  王昌龄的芙蓉楼在哪里

王昌龄的芙蓉楼在哪里

时间:2023-11-17 16:32阅读数:448

王昌龄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在而立之年进士及第,跻身仕途,然而仕途却并不平顺,屡遭贬谪,在江宁任职期间,王昌龄写下著名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受到人们广为赞赏。

王昌龄的芙蓉楼在哪里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共有两首,一首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广为人知,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另一种说法是芙蓉楼位于湖南洪江市黔城镇(黔阳古城),为国家AA级风景旅游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该地的芙蓉楼主楼上有楹联,"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壳如见故人心"。园子的南部,碑廊横列,刊有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岳飞、赵孟頫等历史名人脾刻镌石八十余方。河边梅花石畔建有"送客亭"。

结合上下文和王昌龄的人生轨迹,若此诗是王昌龄在被贬江宁所做,应该是在今江苏镇江。江苏古属吴国,所以诗中有“寒雨连江夜入吴”。若是在湖南洪江的芙蓉楼,则此句实在不通。可转念一想,如不是湖南的芙蓉楼,为何那么多名人题诗题句呢?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什么特点

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王昌龄在诗中较早地抒写征夫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划打下了基础。

他或通过瞬间征夫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心曲;或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夫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或者借助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写征夫内心的忧愁;或者借战争,写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可以说感情的抒发非常细腻、真实。

其二,王昌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

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其一,选择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统一。

其二,既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

其三,以苦心与孤诣,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蔚。

其四,王昌龄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

王昌龄的边塞诗,非常讲究语言的精炼,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

另外,王昌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对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处理,没有闲笔,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漠风尘日色昏”、“青海长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换新声”等等,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过最妙的地方还不在于起句,而是在第三句。

绝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缓些才便于翻上一层。王昌龄调既已高险,还能在第三句上就势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实在是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

王昌龄与孟浩然的死有什么关系

按照《新唐书》记载,当时孟浩然背上长疮,王昌龄到他家拜访的时候,孟浩然背疮刚好,恢复了一点行动力。看见王昌龄来了,孟浩然马上叫人设宴摆酒,请小王大吃大喝。可能是老孟患病期间憋坏了,在酒宴上就开始放飞自我,有啥吃啥,丝毫不忌口。

第二天,小王走了,老孟又躺下了。这回是彻底不行了,没熬几天,孟浩然一命呜呼,一代大诗人,因为贪吃,没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