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隋唐名人  /  王昌龄的塞上曲

王昌龄的塞上曲

时间:2023-11-24 14:16阅读数:550

王昌龄,字少伯,他是唐代时期的著名诗人,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最为著名。王昌龄的边塞诗情景相容,意境开阔,深刻的反应了唐朝时期战争的场面和将士的心态。

王昌龄的塞上曲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诗中主要反映的是戍边将士军旅生活的艰苦,以及有功不赏反而获罪的不公平现象。此诗主旨含有非战之意,作者主观上并没有言反战,而这种情绪通过对战场荒凉凄惨景象的描述流露了出来。原文如下: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译文: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

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

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

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什么特点

1.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2.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3.王昌龄的边塞诗,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抒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王昌龄写边塞诗的常见手法

王昌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

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

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1.选择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统一。

2.既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

3.以苦心与孤诣,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