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是行为主义还是认知主义
班杜拉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主张社会学习理论,也叫认知行为主义模式,他接受认知理论的思想,把诸如观察学习与认知心理学派的思想相结合,就形成了社会认知思想。
班杜拉是行为主义还是认知主义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班杜拉被划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中,但是他的思想和旧派的行为主义又不一样。旧派的行为主义都强调外部的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且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这对于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来说,并不具备说服力。因为人总是要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中去生存,所以班杜拉主要是在自然的社会条件中,而不是在实验室当中去研究行为。
所以他反对极端的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认为个体、环境、行为,这三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所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可以被成为交互决定论。因此,可以发现班杜拉的理论虽然与之前行为主义的理论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依然没有摆脱行为主义的影子。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指的是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自我效能是班杜拉所提出的概念,是班杜拉社会学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其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难度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
他人的替代经验也会影响自我效能。当个体看到与自己的能力水平相当的人在活动中取得成功时,便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成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反之亦然。
3、言语劝说
通过说理让学生相信自己具有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就会给学生增添学习活动的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
4、情绪唤醒
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被讨厌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比如,紧张焦虑、精力不佳,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