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宋元名人  /  咏柳曾巩原文及翻译

咏柳曾巩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4-01-08 14:19阅读数:530

曾巩的诗作写得极为唯美,特别是他的后期的作品,更是宋诗里的名篇,譬如他的这首《咏柳》,那就是一首难得的佳作,整首诗虽然看似在描写柳树,但其实诗人还是另有所指,只不过是借用柳树,以此来讽刺了当时的社会,以及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

咏柳曾巩原文及翻译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乱条:杂乱的枝条。指柳枝,含贬义。

初黄:柳枝刚抽芽时的颜色。

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知道,懂得。

飞花:飘舞的柳絮。

蒙日月:遮天蔽日。日月,常喻指帝后。

天地有清霜:意谓此一时彼一时。清霜,用秋天凋零草木的肃杀之气,比喻惩恶的正义力量。

译文

柳枝还未发芽,便倚仗着春风狂飞乱舞起来。

杨柳只懂得让柳絮满天飞扬,遮蔽日月,却不知道天地间还有清霜降落、柳叶飘落的时候。

赏析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柳芽新吐,其色淡黄。纷披凌乱的枝条还未改变淡黄的颜色,依仗着东风的势力,它杨枝甩条,张狂已极。这里的一“乱”一“狂”,平平常常的两个字,便把诗人对柳的贬抑之意和盘托出,为全诗的咏柳喻人定下基调。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逐层深入,写其得志忘形之态。柳树只懂得飘花扬絮,成团成片的白花狂飞乱舞,铺天盖地,遮天蔽日。在得志之时,它不会想到,待春夏过去,秋风送爽,严霜降临时,它便叶萎枝枯了。

这首小诗,从“乱条”写到“飞花”,明为咏柳,实则喻人。诗人采用白描手法,层层设喻,层层揭示其本质。“倚得东风势便狂”的柳,“解把飞花蒙日月”的柳,“不知天地有清霜”的柳,正是一幅一旦得势便不可一世、欺上瞒下的势利小人的画像。

“乱条犹未变初黄”,暗喻这些人能力低下,初黄未变,竟倚势凌人。只会飞花蒙日月,势利之徒的本质,揭露无遗。

诗人的笔锋也旁扫了有权者。因为没有为他们撑腰的“东风”,小人也未必敢兴风作浪。他们不辨是非,偏听偏信,为小人们创造了投机的条件。

结尾一句既是对得志小人得意忘形、不计后果行为的刻画,又是铮铮有声的警告。诗人义正辞严地警告那些依靠权贵的小人不要不知天高地厚,为非作歹,尽管可以蒙混一时,一旦失去凭借的势力,终究难逃惩罚。

曾巩咏柳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春,当时曾巩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任知州。与欧阳修、王安石不同,曾巩对宋代现状是相当满意的,认为宋兴以来,“世世治安,三代所不及”(《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因此没有提出什么改革主张。

他与王安石交谊深厚,对熙宁变法也没有表示过具体意见。他写此诗的目的只是讽刺骤然得势的小人。

曾巩的人物生平

曾巩生于1019年,1057年中进士后,先任太平州司法参军,1060年经欧阳修举荐,分别任过馆阁校 、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在京九年,一直从事古籍整理工作。

后经本人要求,先后任越州通判,知齐、襄、洪、福、明、毫诸州。任地方长官十二年。一心为民,所到之处,都关心和帮助解决人民疾苦。

他在任齐州太守时,有一周姓豪族,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官吏不敢过问,曾巩到任后,将周家首恶“取置于法”,解人民之忧。齐州地势低洼,常遭水患,他倡修水利,对内外水位进行彻底治理,修渠道、筑水厅,既解决了城内水患,又有利于农业生产,美化环境。

他为百姓干了很多好事。在他离任后,当地人在大明湖畔建了座“南丰祠”来纪念他。在知襄州时,他发现前任遗留下来的一宗案件,冤情严重,经他评审,原罪释放了在押的一百多人。

在知洪州时,正遇洪州发生瘟疫,他迅速采取措施,使各县镇备好药物,及时送到患者手中,对患病不能自理的百姓,由官府收养,提供官宿和医药,有效地控制了疫情,把许多人从死亡线上解救出来。

在知福州时,发现官府果园占地很大,与民争利,曾巩下令取消官府这项收入,让利于民。

1080年,曾巩奉命在沧州任职,路过 汴京时,神宗听取了曾巩对财政的看法,觉得他很有才能,将其 留在京城,在三班院供职。1082年,曾巩任中书舍人,1083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