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和马致远的区别
马致远是宋代时期的文学家,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和马致远同属四大家的另外三人分别是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他们四人代表着元曲的最高成就。马致远和关汉卿同属于元代著名作曲家,他们的思想、经历、选择各不相同,作品风格也各有特点。
关汉卿和马致远的区别
1.思想上的区别
关汉卿被评为世界名人后,关汉卿的思想被赋予了“人民的斗士”的意识。他的思想复杂,有多面性的特点,“斗士”抗争的一面,也肯定了关汉卿作为“浪子”注重个体自由的一面。关汉卿的“浪子”与“斗士”的双重角色是不矛盾的,这种思想产生于元代黑暗的社会统治。
马致远的思想可以以退隐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由儒入道。马致远由儒入道的思想与古代士人一样,“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周济天下”。
2.仕途之路的认识不同
关汉卿从一开始就很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黑暗、废除科举的元代,文人要想走封建士人的寻常仕途路是完全不可能的。他坚决果断地与仕途脱离关系,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市井中。他从始至终走的就是一条摆脱儒家思想、投入市井、寻求自由的“才人”生活。
马致远则不同,从始至终,儒家的功名思想一直困扰着他,他一直梦想能“兼济天下”,中年终于如愿得到吏官类的小职位,这段入世经历也让马致远更清醒地认识到在官场险恶。由于仕途的不顺,最终阪依宗教,寻找心灵安慰。
3.选择不同
关汉卿的出世是积极、潇洒的远离仕途,远离管束的“出世”。山林文人马致远选择的是早期“入世”,中晚期“出世”的传统文人所走的仕隐道路。
马致远散曲的四大类型
马致远的散曲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
马致远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鲜明等艺术特点。有“曲状元”之称。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他的叹世之作也能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他的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马致远的代表作品
马致远,号东篱,元曲作家,代表作有《汉宫秋》、《天净沙·秋思》、《青衫泪》、《任风子》等作品。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为官,之后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参加“元贞书会”,晚年隐居于杭州。
马致远的散曲思想内容丰富,制曲艺术精湛,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所作散曲语言清丽出色,人物栩栩如生,充满画意而风格飘逸、奔放、老辣、清隽,意境高妙,提高了散曲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