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陌头杨柳色下一句
时间:2024-02-28 11:16阅读数:343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通常反映的是边塞类型的,他善于捕捉心灵上刹那间的感触,并准确地将它表达出来。《闺怨》这首诗就深刻地描画了人物内心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
忽见陌头杨柳色下一句
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去边塞,建功封侯。
这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故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
忽见陌头杨柳色作品的心理变化轨迹是怎么样的
心理变化轨迹是: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忽见陌头杨柳色作品是一首什么诗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