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隋唐名人  /  春夜喜雨古诗杜甫

春夜喜雨古诗杜甫

时间:2023-10-12 13:33阅读数:430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春夜喜雨古诗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于来到成都定居。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杜甫的创作特点

1、创作主题

爱国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他具有强烈的关注民生和社会现实的忧国忧民情怀,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之一。他青年漫游时期表现出的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报国的豪情壮志;中年时期谏君、忧国,关心民生疾苦;晚年诗作仍句句不离国家和人民。

爱国思想创作主题贯穿了杜甫的一生。安史之乱期间是杜甫大量创作爱国诗歌的第一个时期,这些记录史实的诗歌奠定了杜甫“诗圣”的历史地位。

2、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杜诗情思、艺术兼顾,他提炼情感思想,重视辞藻,诗风多变。但其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是写实。他严格地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真实地叙述,反映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全貌,同时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

这种用现实的笔法把一个时代写进自己的作品,“以史入诗”“以诗为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具有写实的手法,提供了史的事实,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

如写杨氏兄妹的奢侈生活的《丽人行》;写途经骊山所见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紧密结合时事,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表现手法的成熟运用  杜甫的诗表现手法多样,《前出塞》《后出塞》《石壕吏》《无家别》《垂老别》等,用寓普遍性于特殊性之中典型的手法;《枯棕》《三绝句》等。

用带有象征意义的比喻的典型的手法;“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苍耳》)则用贫富对比的手法;还有白描勾勒的方法,瘦语(不用辞藻)盘空,委婉曲折等。

实现内容、体裁的集大成  杜甫文学创作的内容、创作形式多样,被称为“集大成者”。杜甫全面继承前代诗歌的所有的题材走向,从时事到百姓生计,从战争写到大自然,从绘画、音乐写到建筑、农业,几乎涵盖包括社会与自然的整个外部世界,并与自身的内心情思结合无间,内容包罗万象。

杜甫的诗歌理论

1、时代背景

杜甫的一生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相始终。青少年时代的杜甫亲身经历开元盛世。安定的社会为诗人的读书、漫游提供了条件,他饱览锦绣河山,见识太平景象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杜甫也亲历了战乱流离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以后,一些新兴的官僚养兵自重,割据一方,动荡不安。晚年的杜甫亲历兵变,看到兵荒马乱,人民生活贫困,想要投亲靠友,却遇洪水无法前行的天灾人祸。

2、理论主张

杜甫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他创作的诗歌都表现出有益于国家人民。他在诗中经常赞美《国风》《楚骚》。杜甫重视诗歌的形式和技巧。杜甫对诗歌艺术反复锤炼。

道出他对诗歌形式、技巧、格律、语言的追求。在继承文学遗产方面,杜甫包容海涵、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批判地继承前人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杜甫艺术眼界的开阔,对较全面地欣赏文学作品的宏伟、清词、豪迈等多样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