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秦汉名人  /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时间:2023-10-25 15:51阅读数:404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1、对功德的意义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张骞一次出使西域回汉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自己出使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情况,"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而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

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泽,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此载说明汉武帝是在张骞介绍了道可通大夏后才开始命张骞四道并出,向西南方向发展的。

2、对作者的意义

张骞不仅开拓了汉与西方诸国贸易的"丝绸之路",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同时,也通过它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为我国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骞在回国后的第二年去世。他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当时的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3、对当地文化的意义

由于张骞等人的沟通,此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接触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是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使汉朝与西域建立了友好关系,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西汉政府管辖打下了基础。

张骞的轶事典故

1、张骞寻源

《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张骞向皇帝说到“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于是唐诗中就把“寻源”或“寻河”作为去西陲的典事使用。

如骆宾王《西行别车台详正学士》中写道:泄井怀边将,寻源重汉臣。又如杜甫在《东楼》中写道: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中写道: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2、张骞泛槎

《博物志》中记载海客乘槎至天河事,流传到南北朝时,又附会出了汉代张骞为了寻找黄河的源头乘槎逆水而上,不料身到银河旁、并见到织女、织女还将她用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送给他的传说。

南朝梁庾肩吾在《奉使江州舟中七夕》中写道诗: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天河来映水,织女欲攀舟。汉使俱为客,星槎共逐流。

其子庾信《七夕》诗:星槎通汉使,机石逐仙槎。诗中所言“汉使”,即指汉朝使者。同时期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张骞寻河源,得一石,示东方朔,之后,张骞泛槎成为典故,在唐诗中经常出现,意喻为对远国异族文化神秘感觉的体现。

张骞的历史评价

1、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评价道:西北各国和汉朝有了交往,这种交往是张骞开创的,所以,以后前往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博望侯,以此取信于外国,外国也因此而信任汉朝使者。

2、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道:博望杖节,收功大夏,意为博望侯张骞奉命出使,取得通使大夏的功劳。

3、西晋史学家陈寿评价道:汉代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探究黄河源头,经历许多国家,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以统领各国。从这以后,才知道西域的详细情况,史官才能在史书中加以详细记载。

4、唐朝名臣魏征在《隋书·西域传》中直接将张骞、班超皆列为逢迎霸主的好事之臣,批评他们为追求功名趋承主上。

5、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张博望班定远合传》中,高度评价张骞是不屈不挠坚韧磊落的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