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夏商周朝  /  关于孟子的故事

关于孟子的故事

时间:2023-11-06 13:50阅读数:419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人性本善”的观点,写出巨著《孟子》,汉武帝时期,《孟子》作为儒家的重要著作,列入博士讲学的内容中。

关于孟子的故事

1、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3、断织喻学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4、杀豚不欺子

孟子小时候,看见邻家杀猪。

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孟子的母亲说:"想给你吃。"马上母亲就后悔说错了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现在孩子正好有知识我就欺骗他,是在教他不诚实!"孟子的母亲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5、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孟子是什么时候被称为亚圣的

其实在宋代以前的时候,孟子的地位并没有多高,甚至有人还嘲讽他,古籍中曾有这样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用以讽刺孟子。

可是到了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从此孟子的地位开始提升,得到了官方的重视。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作为了四书之一,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因此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也就成为了大家熟知的“亚圣”了。

孟子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不能做这样的区分。唯物主义是: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是:意识决定物质。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等等,意思是不违背农时,粮食生产就不会断绝;不用密网涸泽而渔,鱼鳖就可以不断生息繁衍,人也能永远地食用;砍伐森林要有一定的时令,这样砍过之后树木还可以再生。

种种说明人做事情要考虑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不能随心所欲。

这样可以说是唯物了,不仅是唯物主义,而且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堪称古代版可持续发展观。

但孟子又说:仁者无敌。就是说只要心存仁义之念,天下就没有对手了。

这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或者说是片面地看问题。那么孟子属于唯物还是唯心呢?

只能说孟子乃至老子、孔子、孙子、吴子、墨子、商鞅、韩非……这些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思想,是无所不容、百花齐放的。

孟子的思想并非像今天的人们,一定要在唯物和唯心之间画出一道界限。他们的时代,根本没有这两个概念。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用西方哲学的那一套,来生硬地定义划分中国古代杰出的圣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