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最简单的诗
辛弃疾是宋代著名词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豪放居多,但是有包含有细腻温和之作,他有一首很简单的作品,是很多学生中学时期都学习过的诗词,十分具有清新的诗作。
辛弃疾最简单的诗
辛弃疾有一首最简单明快,清新可人的诗,这首诗的末二句甚至被称道千年已久,这首诗是辛弃疾曾经赋闲在农村,写下的关于乡村风光的作品。就是这首《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小令,短短四十余字,却将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生活描绘的活灵活现,让人读完深深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和乐趣,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在写景上便很有特色,辛弃疾将茅屋、小溪、青草这种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组织在一个画图中,但是读来却那么清新优美,而其中穿插的这一家五口的形象,更是各有特色,充满了宁静与祥和,充满了生机勃勃与朴素美好。
让读者读完之后,便有一种诗情画意、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见辛弃疾的概括功力,令人佩服。这首词,就是单纯的美,就是辛弃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就是对美好事物的极端表现。
辛词的政治激情和慷慨悲凉的格调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风格,但他的作品有更充实,更深沉的爱国主义内容。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有对少年时代火热抗战生活的回忆,有老来报国无门的感叹,悲愤激越,代表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呼声。
表现他忧心如焚的激愤感情的作品,在他全部词作中占有相当分量。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贺新郎》(绿树听鹈鴂)等等。这些词无不交织着诗人对投降派的谴责和壮志未酬的孤愤。“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这几句,最典型地描绘了爱国诗人的形象和心境。
南宋人称辛词为“大声鞋,小声铿钩,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确乎如此。辛弃疾较之苏轼更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辛弃疾笔下几乎没有不可以写入词的,他有些词散文化的倾向相当突出,这无疑是对词的进一步解放。
辛词喜欢用比兴和象征的笔法,因而他有些词含蓄蕴藉,在悱恻婉转之中有很深的寄托。这要数《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最耐人寻味。辛弃疾还特爱在词中运用典故,这是曲折地反映词人政治态度的一种手法,但有时也表现了文人炫耀学问的习气。
不过辛弃疾在面对江南风光、农村美景之时,他却全然抛弃这种习气,而代之以白描的手笔。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为什么改名字
辛弃疾出生在南宋一个官宦世家,父母早亡,祖父辛赞将他抚养长大,原名辛坦夫,字幼安。
南宋是我国历史上相当软弱的王朝,在与金国的对抗中一味妥协退让,辛弃疾却是抵抗金国的抗战派其中为数不多的一员,1161年,完颜亮率领金国大军南下进攻南宋,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耿京等人组织抗金义军,中原百姓云起响应。
当时21岁的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名家乡父老加入抗金义军,辛弃疾十分骁勇善战,在义军中担任掌书记一职,后来义军内部出现了叛徒张国安,将耿京杀害,导致义军群龙无首,纷纷溃散,辛弃疾率领五十余人前往叛军所在军营,一举擒获张国安,并将其押送回南宋都城。
在参加抗金战争后改名辛弃疾,他是从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名字中得到启发,希望自己能有个名字可以像霍去病一样抵御外敌,保家卫国,于是更名为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