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宋元名人  /  晏殊是抚州还是进贤人

晏殊是抚州还是进贤人

时间:2024-01-05 14:46阅读数:506

晏殊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词人。他出生于江西临川,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被称为“神童”。

晏殊是抚州还是进贤人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文港人(今南昌市进贤县)。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晏殊自幼聪颖,被称为“神童”,14岁中进士,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病逝后宋仁宗亲临丧事,封临淄公,谥号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晏殊一生写词万余首,但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0余首传世。

晏殊对北宋有什么贡献

1、为古代“高考”所做的贡献

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除了害怕班级后门站着的班主任以外,就是被各种人夸张称为“人生的分叉路”—高考。你以为不管经过多久你都永远会记住你高考时的场景,但其实现在仔细回想,已经没什么印象。

但学生时代听到高考确实是如临大敌,曾为那两天的考试奋斗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令人难以忘怀,偶尔想问一句:这么讨厌的东西是谁发明的?高考当时还叫“科举制度”,这时候还不能怪晏殊,这么“讨厌”的东西是隋炀帝干的。

只不过听到“弥封”这个词,各位耳熟吗?但凡是大型考试,考生的所有信息都会被密封条遮住,这就是晏殊为如今高考做的大贡献了。

2、考生的“春天”—晏殊

学生时代常常觉得高考是噩梦,古人也一样,科举制度既是平民唯一改变自己阶级的方法也是考生的噩梦,但晏殊来了,他带走考生的噩梦,带来了科举制的春天,以一己之力促进、推动北宋的教育。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三十岁的时候考中明经觉得老了,但五十岁考中进士却算是年轻。你想想当代多数人不出意外都是十八九岁的时候参加高考,是不是一下就觉得很人性化?

晏殊是个脑子很会转弯的人,你就想这么考试,宋人平均寿命才四十九,那最好的结果就是五十岁考中然后就下葬了。晏殊心想:这不行,这还没考试,有才的人也全让活活熬死了。于是就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

先要讲一个重要概念“策论”,这三次改革的核心精神就是要“重策论”。策论简单解释就是命题作文,给考试范围然后考生自由发挥。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侧重考生思想的考题就注定了每个人会出现不同的看法,长久来看会影响到北宋社会的价值取向。比如欧阳修、梅尧臣等有志之士便因这种制度而脱颖而出。

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具体经历了三次改革,晏殊在这三次改革中身影始终都活跃在第一线。晏殊改了些什么?针对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和要求都进行了改变,简单理解就是调节考试难易度和灵活程度。

就像你给三四岁的孩子做高考题明显是在为难人,五十岁才能考中进士,相当于为了考试搭进去半辈子。于是在仁宗天圣年间时的第一次改革内容是“兼以策、论升降取士标准”,原本是必须一字不差的背诵所学的东西,现在不要求你死记硬背了,要结合自身的观点来议论。

晏殊这次改革中剔除了科举从隋朝便存在的弊端,只会背书的孩子现在需要灵活一点,以义理代替记诵,重议论先于声律。

北宋后期时才人辈出离不开晏殊这次教育的改革。如果还像从前一样的制度,那情况可能真的会变成考完试就要给自己准备墓地了。

如今流行什么?技术性人才,这种人才不要求你全能,但要求你专精。晏殊也考虑到了这样的情况,古时候的考生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样样都要精通才能一路杀进“决赛”去拼个状元。现代要求你背诗,古时候可是要写诗的。

所以在这种“什么都得精通的”情况下,考试当然是难上加难、强人所难。于是在仁宗庆历年间进行了第二次科举改革:“进士重策论,诸科重大义。”考进士时要侧重策论而其他科则是侧重大义。

如果北宋就出现了广告,那么每逢科举考试前,绝对会大肆宣扬:你是否还在为考试科目太多而发愁?是否还在书桌前苦恼?好消息!科举改革啦!“进士科罢诗赋、帖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放下手里的诗赋、帖经!只要你口齿伶俐,了解时政就来考试吧!

这便是晏殊参与的第三次改革,他深知纸上谈兵到头来都是空谈,只有注重策论和大义,才能判断考生是否有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见。这时已是神宗熙宁四年。

经历了两位君王后,科举制迎来了春天。这三次改革晏殊在其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将从前刻板教条的科举制变得开放而灵活。

3、“最严的监考官”晏殊

考试中你最痛恨的就是作弊的小伙伴,考完一看排名他从倒数变正数。考试中你最庆幸的就是自己作弊成功,沾沾自喜这次考完回家不会被骂了。作弊在北宋后期的科举考试中基本都被杜绝了,因为北宋有史上“最严的监考官”晏殊。

晏殊在《看验进状举人文卷事奏》中进言道“窃闻差中使勾书吏写进举人文卷施行。其中小辈素无士行,递相鼓扇浇求复考。欲望令中书只差官取进状人卷子看验,特与戒励。”

这就是找皇上告状去了,科举考试中总有些人传纸条还巴结考官想蒙混过关的人,更过分的还有想贿赂考官看考卷的人。

科举考试中的作弊方式花样百出:托关系不考试直接通过的、和考官攀交情的、考生之间传纸条的、拿钱贿赂考试官想请求考官帮忙改卷子。

晏殊一一准备了对策,首先罢免公荐。原来有人推荐你就可以通过了,现在不行了,找关系的太多了,推荐来的全是草包,自己努力考吧。其次,“动之以情”这套不流行了,你和谁关系好也必须先通过科举考。

最后是那些传纸条打小抄和考完还想偷卷子的同学,晏殊的办法把他们推向绝路,考生信息全部遮挡,考完后会有专门的人来抄录每份卷子。在字迹相同还看不到考生信息的情况下,当然没办法改卷子了。

有关晏殊的经典故事

1、教习太子读书

有一天,皇宫中给太子选讲官,忽然皇帝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宴殊,转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

2、请题诗人吃饭

晏殊路过杨州的时候,进大明寺里休息。他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找了把椅子坐下,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但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

他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