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鼓的基本打法
小鼓是一种棰击膜鸣乐器,属于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流行在广西、贵州、湖南等各地区,我国的土家族、壮族、彝族、侗族等很多民族都格外喜欢使用小鼓。小鼓由于声音明快,穿透力强,通常运用于少数民族的各种活动中。
小鼓的基本打法
小鼓的基本打法为:右左右左重右左重右左重、右左右左重重重右左重重重、右左右左重右左重右左重、右左重重右左右左重,根据曲子的不同打法各不相同。小鼓的打法分为单击练习、双击练习、三击练习、重音练习、装饰音练习、复合跳练习等六种。
1.单击练习
单击练习在打的时候是一个手击打一次,然后左右手之间交替打,击打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叩腕”,还有就是甩锤的方法。
叩腕是在击打的时候手腕快速并且自然的活动,甩锤是左右手腕和锤头在放松状态下产生击打爆发力的合理动作,并且在击打的时候产生可控制的击打速度、强弱、平衡、弹跳等技术能力,慢慢的练习,之后加快击打的速度。
2.双击练习
双击练习是在击打鼓面的时候一个手击打两次,在击打的时候是介于双击和双跳之间左右手交替的击打,是一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3.三击练习
三击练习是指在双击的基础上一只手击打三次,在演奏三连音、六连音以及三装饰音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还有就是在复合跳的技巧之中也经常会用到。
4.重音练习
重音练习是演奏中的强弱表现,重音练习是打击乐演奏者乐感修养和力度掌控能力的具体表现,然后再加上演奏者的思想、内涵和意境的理解产生的演奏强弱的表现。
5.装饰音练习
装饰音练习分为单装饰、双装饰、三装饰、四装饰,装饰音无论是哪一种种类,在演奏的时候都要清晰、紧凑、轻松。
6.复合跳练习
复合跳练习是在双跳技巧的基础上复合调配各种跳击手法并与重音演奏相结合,快速的演奏出高难度的跳动击打动作,演奏的时候非常具有表现力和活力。
击打小鼓的技巧是什么
一手击打一次,左右双手交替击打小鼓。
击打时,“双手直握叩碗”和“右手直握叩碗与左手横握转腕”是常用的两种基本演奏方法,由于“双手直握叩碗”方法双手对称,容易上手,故初学者采用的多一些。
“双手直握叩腕”方法的核心要点,一是“叩腕”、二是“甩锤”:“叩腕”击打动作符合人的手腕快速活动的自然规律;“甩锤”则更能体现左右手腕和锤头儿在放松状态下产生击打爆发力的合理动作,并能持续产生可控制的击打速度、强弱、平衡、弹跳等技术能力。
可分别在4/2拍子和8/6拍子上进行双手平衡单击练习,诸如RLRL/LRLRL、RLRLRL/LRLRLR(注:RL为手法标记符号,R为右手、L为左手)以及更多的单击手法练习,如在统一速度下从一至八连音的持续性练习,要点是在节拍器卡控下进行准确而持续的击打,以获得正确的手腕交叉运动体验。
在双击基础上,一手击打三次,这是小鼓单手跳打的高难度动作,在演奏三连音、六连音、三装饰音等节奏中常常用到,在复合跳的技巧运用中也经常使用到,尤其是小鼓的“密集型滚奏”练习,三击练习是其重要的前提基础。
而三击练习是在较快速度上产生的单击三连音,速度决定其难度,所以在练习过程中,练习者先在较慢的速度上进行卡控练习,特别要准确把握手法的均匀与平衡才能更好的击打小鼓。
小鼓的分类介绍
1.壮族的小鼓
壮族的小鼓,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各地。鼓框用杉木或杂木板拼合而成,呈扁圆形,鼓腰略成拱形,两面蒙以牛皮,皮面四周用单排大帽铜钉固定,鼓面直径30厘米、鼓高22厘米。鼓框外表涂以红漆,鼓腰周围置三个铜制鼓环。
演奏时,将鼓置于鼓架或木凳上,双手各执一木制鼓棰击奏,发音短促,音色清脆,常用于八音乐队合奏或为壮剧伴奏,是离不开的节奏乐器。也用于民族节日庆祝或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中。
2.土家族的小鼓
土家族的小鼓,又称棋子鼓。流行于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鼓框用一整段梧桐木或松木挖空制成。呈扁圆形。
单面或双面蒙以牛皮或羊皮,皮边四周用鼓钉固定。规格不一,单面蒙皮的鼓,鼓面直径27厘米、鼓高15厘米;双面蒙皮的鼓,鼓面直径35厘米、鼓高18厘米,鼓框两侧各置一鼓环,两环间以鼓带相连。鼓棰木制,棰长20厘米,呈直棒形。
演奏时,奏者将鼓带挂于颈项,使鼓面平置腹前,两手各执一棰击奏。为使行进中演奏方便,还在鼓框外侧围以较长竹片,并将竹片两端夹于奏者腰部两侧,使鼓身稳定不动。
用于土家族传统民族节日和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它常与钩锣、溜子锣、冬子锣、头钹、二钹等乐器一起组成打击乐合奏,称花锣鼓,如再加一支唢呐演奏,则称吹锣鼓。棋子鼓在以上两种合奏中,都居于领奏地位,是土家族重要的节奏乐器。
3.西洋小鼓
小鼓又称“小军鼓”,在各类乐队中与大鼓的重要性相同,常与大鼓同时使用。但小鼓不象大鼓那样用来加强强拍,而是在弱拍上敲击细小的节奏,以调和音色,增强乐曲的节奏感。
小鼓的音响穿透力强,力度变化大,还可以通过在鼓面上盖绒布,或使用不同硬度的鼓槌来改变音色,能奏出各种气氛,表现力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