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学习方法  /  理科  /  初中数学提高方法

初中数学提高方法

时间:2024-06-27 10:15类型:理科阅读数:1125

部分孩子升入初中,对数学就开始产生恐惧。相比于小学数学,孩子初中数学难度大幅增加,还增加了很多题型,导致很多孩子都在数学的学习上栽了跟头,一提到数学就头疼。家长和孩子就想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提高数学成绩。

初中数学提高方法

1、背目录背公式背错题

初中数学变难了,公式推导过程等也变难了。很多家长和同学觉得数学是理科,需要“理解”,不需要“背诵”。这其实是大错特错。孩子的每场考试是限时考试,没有时间在考场上再去一点一点回忆数学课本上的公式,因此,日常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把公式和推导过程都背下来,这样拿到题目,孩子可以第一时间反映出来要用哪些公式。就算题目很难,孩子不会做,把公式列一列也能得一个基础分。

2、整理错题,找错因

错题本,大部分同学都会准备。但能用好错题本的没几个人。孩子制作的错题本,不仅仅是把错题抄上去,再把答案写在下面就行。这是形式主义,起不到任何作用。家长要教导孩子针对错题“刨根问底”找出自己的错因,是粗心错的,还是哪个知识点没想到或者不会错的,把错因标注在错题旁边。然后定期复习这些错题,这样就能避免在同一个问题上多次跌跟头。

3、学会优化解题过程

孩子在做数学题时候不要仅仅满足于答案正确,还要学会优化解题过程,追求解题质量,少费时,多办事,以赢得足够的时间思考解答高档题。家长可教导孩子在做选择题时,尽可能小题小做,除直接法外,还要灵活运用特殊值法、排除法、检验法、数形结合法、估计法来解题。在做解答题时,书写要简明、扼要、规范,不要“小题大做”,只要写出“得分点”即可。

4、分析试卷,总结经验

孩子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要认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记忆得不准确,理解得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等等。或是由于不会答错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没有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原因找到后孩子就要消除遗憾、弄懂似非、力争有为,切实解决数学学习路上“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

5、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好的习惯终生受益,不好的习惯终生后悔、吃亏。如“审题之错”是否出在急于求成?可采取“一慢一快”战术,即审题要慢,要看清楚,步骤要到位,动作要快,步步为营,稳中求快,立足于一次成功,不要让孩子养成唯恐做不完,匆匆忙忙抢着做,寄希望于检查的坏习惯。另外孩子将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平时考试当作中考,从各方面不断的调试,逐步适应。注意书写规范,重要步骤不能丢,丢步骤等于丢分。

初中数学学习,以下六点需掌握

1、提高基础。很多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偏科或者是数学不好的情况,多半是因为基础不扎实的缘故。也许很多家长都有发现,在看书到时候很多孩子对这些公式稍稍看会就差不多会了,但考试的时候却发现还有很多知识并没有完全掌握。因此家长要注意,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学会一步一个较脚印,把每个基础公式都牢记在心,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很多了。

2、主动思考。很多同学在学习初中数学听课的过程中,只是简简单单的听,不能主动思考,这样遇到实际问题时,会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听课过程中不思考惹的祸。除了我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多想想为什么要这么定义,这样解题的好处是什么,这样主动去想,不仅能让我们更加认真的听课,也能激发对某些知识的兴趣,更有助于学习。

3、必须要有错题本。说到错题本不少同学都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好,不需要错题本就能记住,这是一种"错觉”,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等到题目增多,学习内容加深,这时就会发现自动不从心心。错题本能够随时记录自己的知识短板,帮助强化知识体系,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有很多学霸都是因为积极使用了错题本,而考取了分。

4、整理知识框架。根据教材目录,对整个初中数学,有一个整体知识框架。再分版块的复习,建立初中数学的整体知识框架,初中主要包括代数、几何和数据统计三大板块。分了版块复习之后,还是要结合在一起,综合复习,灵活运用。因为很多时候,都是综合在一起的考试题型。所以,需要熟练知识点。

5、探究出题的目的。做题不是搞题海战术,要通过一题联想到很多题。多条途径,一节课与其抓紧时间大汗淋淋地做二、三十道考查思路重复的题,不如深入透彻地掌握一道典型题。例如深入理解一个概念的多种内涵,对一个典型题,尽力做到从多条思路用多种方法处理,即一题多解;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要努力摸索规律,即多题一解。

6、培养数学思维。随着数学知识逐渐复杂,同学们需要提高更多的思维能力去应付数学知识和题目,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日常生活的问题,家长也可以设置一些情景,激发孩子思考的欲望,进而与孩子进行探讨,甚至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