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夏商周朝  /  孟子仁政思想的本质

孟子仁政思想的本质

时间:2023-09-20 15:56阅读数:670

说起“仁政”思想,大家就会想到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对统治者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孟子仁政思想的本质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

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

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

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孟子仁政思想与孔子仁思想的区别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称“孔孟”。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主张是“仁”和“民本”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

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广泛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把孔子的“仁”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这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爱人”,总体上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虽然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仍有不同之处。

首先是范围的不同。孔子之“仁”,其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有美德。而孟子之“仁”主要是要求君王对人民施以“仁政”。因此,在实践中难易程度相差巨大,也是孔子和孟子的不同点之一。

孔子的“仁”包括了几乎所有的人类美德,非常不容易达到,所以即使在孔子的七十二门徒中,还有不少是他“不知其仁”的。而孟子之“仁”,却是比容易做到的,“不忍之心”人皆有之,问题只在于是否愿意去做。

还有一个不同,是孔子之“仁”重在教导民众,并强调上下尊卑等级观念。而孟子之“仁”重在规劝君王,要求他们重视人民。

孟子思想对人生的启示

1.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2.道德论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3.政治及经济方面

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