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法家还是儒家
李斯,秦代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年轻的时候,与韩非子一起拜于荀子门下学习,后入秦,为秦始皇出谋划策,灭六国,成帝业,历史上李斯留下的著述很多,如《谏逐客书》、《泰山刻石》等。
李斯是法家还是儒家
严格来说,李斯算法家代表人物。
第一,师承问题。李斯的老师荀子虽然是儒家大师,但主要主张侧重于儒家和法家交界处。虽然史书上归类为儒家文化大师,但也一度归类儒家左翼激进人士。李斯接受学习的更多是接近法家理论。
第二,实践。李斯在秦国长期任职,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重要助手,配合执行的是比较彻底的法家治理路线。
李斯师从荀子,为什么是法家
其实荀子的思想已经蕴含着相当的法家成分,这里面的逻辑脉络,牵涉到性善还是性恶的基本问题,我简单理一下。
同为儒门传承,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孟子由性善论导出仁政即王道。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道德是天赋,那学习教化就是恢复良知良能,消减欲望从而见本性。孟子的教化是由内而外的修,很明显这是“内圣”一脉。
荀子由性恶论导出王霸并用、礼法兼治之道。正因为本性不是善的,如果顺着人的本性,就会互相争利悖乱,所以需要礼教和法治来约束。荀子的思想是“隆礼重法”“援法入礼”的。荀子的教化是由外而内的治,走的是“外王”一脉。
在荀子的主张里,以法治国,以法约束人性的思想已经很明显了,那么在他的弟子里面出几位法家大师,也是非常正常的了。
以上是从思想源流上来说,最后还要提两句外部因素。一个是当时乃战国,群雄争霸靠的是实力,所以利于实效的法家占据上风是一定的。第二个因素是荀子本人三次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校长。所以他的弟子在稷下学宫里头整天诸子百家交汇融合,如果只出儒生才是不正常。
李斯为什么不扶持扶苏
一、主观原因:不想帮。李斯和扶苏的治国方略大相径庭,扶苏显然倾向儒家,而李斯则是典型的法家。执政方略上的矛盾冲突,才是李斯根本不可能倒向扶苏的原因,他心中非常清楚,一旦扶苏继位,必然重用儒家学派,像自己这样的法家学派,必然是个遭受冷落的下场,而这恰恰是李斯最不能接受的。
二、客观原因:帮不了。即使李斯想要帮助扶苏,以当时的情况来讲,也是无能为力的。胡亥和赵高两人实际上已经掌握了秦始皇的卫队。局面实际上已经基本被赵高和胡亥所掌握,他们之所以会拉拢李斯,只是看中了李斯在官员当中的影响力而已。李斯的“支持”更像面对既定事实屈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