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隋唐名人  /  韩愈是秦皇岛昌黎人吗

韩愈是秦皇岛昌黎人吗

时间:2023-11-18 15:29阅读数:1053

韩愈是我国唐代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韩愈的一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流传至今,仍是常用的劝学名句,可见韩愈的影响至深。

韩愈是秦皇岛昌黎人吗

韩愈虽然出生的是河南的孟州,但秦皇岛昌黎是韩愈的祖籍,韩姓在秦皇岛昌黎是望族,韩愈常称自己是“郡望昌黎”

秦皇岛昌黎建有韩文公祠,在李大钊的《五峰游记》中有写:“五峰有个圣境,就在山腹。望海、锦绣、凭斗、飞来、挂月,五个山峰环抱如椅。好事的人在此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下临深涧,涧中树木丛森。再南可望渤海,碧波万顷,一览无余”。

韩愈自称昌黎韩氏反应了什么

反应了唐代中前期讲究士族门第的社会风气。

在隋唐实行科举制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选官,首先看选拔对象的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这里指的是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相关家族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由中正官详细掌握。

在这样的制度下,魏晋南北朝的士家大族把持了国家权力,延续着累世公卿的身份。而一个人的出身和地位是通过姓氏的郡望来显示的,“郡望”从字面上理解,即显贵的家族世代聚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有时也写作姓望(姓氏所系之地望)。

郡望作为高贵家族的标帜,以其极为重要的政治、社会意义,影响着家族群体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媾关系、仕宦前途等各方面,郡姓凭借高贵的郡望,可以理直气壮地“平流进取,坐致公卿”。为了防止冒领出身来做官,魏晋南北朝时期伪造自己姓氏郡望是违法的。

这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讲究姓氏郡望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流及唐代,科举制的施行,虽然选官不再看出身和门第,姓氏郡望已经不再重要,但郡望仍是维持社会地位与阶级婚姻的法宝。

一些郡姓虽已“世代衰微,全无冠盖”,但“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而当朝大臣也“慕其祖宗,竞结婚媾”,以求提高自己的名望。

其影响及于民间,郡望成为为人处世的必备知识。当时书仪往来,有不写官爵而署郡望者。士人间初次见面,要互通郡望;撰写传记、碑志、歌功颂德及其他一些纪念性文字,郡望也是必要内容之一。由郡望的这种社会意义,加上郡望失去了法律保护,唐代中前期出现普遍的郡望作伪。

韩愈自称“昌黎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朱熹转引宋人董逌的评论来说明韩愈为何自称“昌黎人”:“是时昌黎之族颇盛,故(韩愈)遂称之(昌黎),亦若所谓言刘悉出彭城,言李悉出陇西者邪”。当时以昌黎韩氏为贵,韩愈在社会上,无论文人之间的诗词唱和,还是庙堂之上的交际往来,自称昌黎韩氏就理所当然了。

韩愈的人生经历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韩愈自幼父母双亡,由其兄韩会抚养。后其兄也去世,与嫂尝尽颠沛流离之苦。韩愈的文学天分奇高,七岁时便能“日记千百言”,十三岁时便能出口成章。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