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作为其中一科重要的科目,需要学生好好把握。地理作为一个知识点繁琐的科目,需要大量的理解记忆和背诵,这样才不至于到考试的时候不知道怎么作答。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
1、对流层的特点:①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着;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②大气稳定,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与天气、地形的关系:晴天、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线越强;我国太阳能分布以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作用: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通过大气的反向辐射将热量返回到地面。
7、温度和天气:白天多云,温度不高
8、气温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降低
9、温度的高低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中国热量最高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温度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突出,反之,温度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突出。
10、全年气温相对较差:①影响因素:陆海热特性;地表植被的水分状况;云量和雨量。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原>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水平方向气压和气温:靠近地面,当温度高时,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时,靠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2、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水平压力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等压线越紧,风速越大。
13、高层大气风向: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转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平行于等压线;靠近地面的风受压力梯度力、地转偏转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相同。等压线之间形成一个角度。
14、锋面和天气(冷暖气团水平移动并相遇):
①冷锋穿过雨区。锋面过后,将有雨、雪和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位于锋前,多为连续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5、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大雨、我国冬季寒潮、冬春季沙尘暴等。
16、气压系统和天气(同一个气团做垂直运动):
①旋风(低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多云多雨。②反气旋(高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7、三圈循环压带风带:
①三圈循环(垂直分布)
②压力区、风区(水平分布)
③长城科考站红旗飘向西北,窗户应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科考站红旗飘向西南,窗户应避开东北方向。
18、压力带和风带的运动:随着阳光直射点的运动而运动。
运动方向:北半球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9、季风环流:海陆热力的差异使得亚洲和太平洋的中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夏季:亚洲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
高考地理复习技巧总结
1、抓一轮复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为本,知识为本”是高考永恒的话题。无论高考题如何变化,都是对基础地理知识的不同解读和迁移,甚至综合考题都是基于综合的。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复习是全面盘点基础知识的阶段。因此,学生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复习,力求做到“及时消化一天的内容,及时巩固每个单元的知识”,努力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弄明白。
2、重视地图,在地图上落实地理知识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高考题往往以地图为起点。近年来,高考题的征集甚至出现了微观和局部,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学生要注意阅读、填空、默读、甚至画图的训练。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放在地图上,他们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时事热点,接触生活现实
地理热点、时事、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某些问题的方法,了解某些项目的最新进展,并将某些时事与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地理知识。学生应注意经常阅读报纸,学会发现时事隐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写一些地理时事题,与同学交流,互相检讨提高。
4、学会用标准化的地理语言表达
地理高考说明要求“表述准确、条理清晰、符合逻辑”。有些学生在客观的试题上做得很好,但往往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要么是关键词抓不住,要么是语言逻辑有问题,以至于失去了应该得到的分数。关键是通常没有用于记忆和表达的标准地理语言。教科书是我们学习和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开始,学生要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达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