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世界名人  /  维果斯基和皮亚杰的理论区别

维果斯基和皮亚杰的理论区别

时间:2023-12-01 11:42阅读数:3040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学生认知发展的研究,但与皮亚杰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皮亚杰是从个体的角度研究儿童认知发展,而维果斯基侧重于从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人的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和皮亚杰的理论区别

1、发展观的差异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认为,在人类个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认知结构背后的推动力量是平衡。也就是用内部认知结构来吸收、容纳外在环境信息,达到最稳定,优化的状态。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从种系和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认为心理过程和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相互渗透的,反对将环境与内部心理过程割裂开来。

2、认知发展阶段的差异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指提出人的认知是以不变的顺序逐步发展转化的过程,而且认为他提出的认知结构发展的阶段序列具有跨文化的普遍适用性,认知结构和阶段的具体内容可能会有较大变化,但其发展形式在同文化中却保持一致。

维果斯基的研究中他并不重视量变与质变,主要着眼于变化的原因,即社会文化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更容易从整体的角度看到人心理过程的发展变化,比如最近发展区的逐步提升体现了发展变化,但同时也忽视了发展的阶段,所以维果斯基并没有提出一些系统的发展阶段。

3、儿童的自我中心问题

皮亚杰通过临床法研究发现6、7岁以前的儿童说话的对象只是自己。目的不在于与他人交流,说话只是儿童活动的一种伴随现象。儿童在情境中无法从多种维度了解事物。

例如“三山实验”中,儿童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认知他人的观点经验,但无法换位思考,对事物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无法理解事物间的联系。皮亚杰从儿童自身发展阶段的角度出发,认为儿童的言语和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质。

维果斯基认为,自我言语不只是儿童认知不成熟的表现,言语本身就是用来交流、沟通,进行社会性交往的,所以言语一经产生就是社会性的。比如父母通过与孩子的言语交流,才让孩子建立了对外在环境的认识,言语才成为头脑储存知识的工具,所以言语是进行思维的工具。

维果斯基思想的局限性

维果斯基短暂的一生充满紧张的探索,不断提出新的思想,急于建构自己的理论,更由于他英年早逝,未能像冯特、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一样到晚年有足够的时间对其早期理论作进一步的修改、补充与完善,因此,维果茨基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

如有些词语的使用缺乏准确性,有的假设未能用实验证明,有的理论不够完善。维果茨基思想的局限性突出体现为:其一,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早期也曾出现过自然主义的倾向。

例如,他将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儿童的低级心理机能具有纯遗传的自然性质,它们不是以文化符号为中介的,因而没有中介结构。后来,他对这一观点作了重大的修改。

其二,维果斯基把历史主义原则引进心理学时,没有分析社会形态的具体性质。脱离具体的社会形态谈历史,只能使历史抽象化。

其三,维果斯基过于武断地认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与有机体结构的生物变化无关。发展与变化是永无止境的,维果茨基把心理机能的自然发展过程与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两者对立起来是没有充分科学根据的。

维果斯基的内化说理论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到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机能。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是以各种社会文化的形式存在于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之中,然后个体再通过活动和社会环境中内化而成。